1,君其历九秋 与妾同衣裳是什么意思

傅 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
应该就是 一个老婆想与她老公同生共死,一起相依相偎,共同生活到未来,直到死亡。。。
你好!相思之意。“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秋兰篇》傅玄秋兰指代妇女自己,玉池指代她的心上人。“鸳鸯”,“双鱼”,“两鸟”等都表达了成双成对的美好景象。“九秋”就是秋天,也是冷的时节。同时也指代的妇女心中的相思之苦。(ps,“天寒奈九秋。”)“与妾同衣裳”就表白了妇女想要和心上人双宿双飞,共历寒秋的心情。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古代的情诗就是典雅优美。现在的恋爱都是吃吃喝喝唉~

君其历九秋 与妾同衣裳是什么意思

2,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是什么意思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意思为年入迟暮,心爱之人离别,晚秋时节草木凋零,顿觉人间山河渐凉渐垂。恍惚之间,觉得岁月忽已晚,山河已入秋。言下之意是,突然发现时光过得太快,而人间山河也已经改变了模样,草木开始凋零,斜阳遍染萧瑟,于是唏嘘不已,倍觉感伤。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意思为年入迟暮,心爱之人离别,晚秋时节草木凋零,顿觉人间山河渐凉渐垂。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摘选于《人间忽晚》里面的歌词,“萧瑟西风眉间吹皱,灯下残棋再无对手,庭前青松,摇我一身雪厚。谁人天远,负平生锦绣。别后音信,全凭路人口。远眺莫登楼,楼上风雨骤。恨泪落不成流,未载我至君州。霜鬓知他去,几度春秋。遥遥望尽未肯下帘钩,恐垂垂老矣,仍一面难候。久别未得聚首,把酒难逢故友。忽人间已晚,山河已秋。宇宙山河烂漫,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我们前进。愿君常似少年时,初心不忘乐相知。此去经年,历沉浮跌宕事,怀素锦安然心,去路离散,来路悲欢,终有回甘。人生就是一场得失兼容的过程,回眸看一看,一路走来我们手中抓住的所剩无几,徒留一脸的茫然。一路走来,留给自己的除了一个疲惫的身躯,恍若都是匆忙离去的背影。总觉得,心若计较,处处是锁扣,心若开阔,满目皆风景。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时令节气

就是24节气啊!24节气有一首歌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一次解释: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
时令节气就是24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称十二节气。24节气有一首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扩展资料:汉至明末使用“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每节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平气法”节气以黄河流域日短至的冬至日为起点,二十四个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什么是时令节气

4,在网上看到绿达山茶油介绍说自己的原材料油茶籽要经历秋冬春

茶油是从野生木本油科植物“油茶果”提取而成,是世界四大著名木本植物油之一。茶油在中国历属皇家贡品。其历经秋、冬、春、夏之雨露,民间有“抱子怀胎”之佳称,堪称“人间奇果”。(之益堂纯正山茶油)纯山茶油价格不会低的。先算个账,一百斤茶籽鲜果,也就是从茶树(此茶树不是指茶叶树)上摘下来的鲜果,现在人工费贵,每斤算3元(这个价格不高啊,现在的蔬菜水果随便都要超过这个价格),100斤就是300元,那么能出多少油呢?100斤鲜果可出30斤左右的茶籽仁,这个过程还得去壳,晒干,要人工,30斤茶籽仁,通过压榨法,可出20-25%左右的茶油,也就是可出6-7斤油,这个油还是有杂质的,还得沉淀除杂,最后下来,也就是6斤油,茶籽鲜果的成本是300元,榨油出来后的茶枯可折部分价格,就算冲抵人工榨油过程的人工费吧,榨出来的油每斤成本就是50元,人家还要投入,还要利润,您可算算账。这是传统的土榨法出来的油,传统上可以吃,很多茶油产区也是这么直接吃。根据我国现行的山茶油标准,这个只能算毛油,应当精炼(精炼就是除臭、脱蜡、脱酸等等,中间得加碱等,本人不是很熟悉具体工艺)后上市,精炼过程,出油率还得打折扣,注意:这个是传统压榨法出来的油。还有一个也是山茶油,只是加工工艺不一样,价格便宜些,他是用浸提法加工的,把压榨法剩余的茶枯(茶枯中依然含油10%左右)用六号轻汽油浸提萃取,再分离精炼,符合国家标准,山茶油纯度也高。不多说了,你懂的。
不明白啊 = =!

5,节气歌歌词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绚丽瑰宝。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即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个季节刚好有六个节气。春季六节气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夏季六节气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秋季六节气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冬季六节气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6,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7,一年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  立春2月3—5日   雨水2月18--20日   惊蛰3月5--7日   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5月5-7日  小满5月20--22日   芒种6月5--7日   夏至6月21--22日   小暑7月6--8日   大暑7月22日--24日   秋季  立秋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   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节气简表  节气 太阳黄经度数 所在公历日期 所在苗历日期* 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 315° 2月3——5日 苗历偏月十六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330° 2月18——20日 苗历一月一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 345° 3月5——7日 苗历一月十六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 0° 3月20——21日 苗历二月一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 15° 4月4——6日 苗历二月十六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 30° 4月19——21日 苗历三月一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 45° 5月5——7日 苗历三月十六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 60° 5月20——22日 苗历四月一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 75° 6月5——7日 苗历四月十六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90° 6月21——22日 苗历五月一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 105° 7月6——8日 苗历五月十六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120° 7月22——24日 苗历六月一日 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 135°8月7——9日 苗历六月十六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150° 8月22——24日 苗历七月一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 165° 9月7——9日 苗历七月十六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 180° 9月22——24日 苗历八月一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 195° 10月8——9日 苗历八月十六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 210° 10月23——24日 苗历九月一日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 225° 11月7——8日 苗历九月十六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 240° 11月22——23日 苗历十月一日 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 255° 12月6——8日 苗历十月十六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 270° 12月21——23日 苗历动月一日(苗历新年)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 285° 1月5——7日 苗历动月十六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 300° 1月20——21日 苗历偏月一日 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文章TAG:历秋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历秋  是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