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所以在封爵问题上刻意打压刘伯温,一来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喜欢乾纲独断,他很忌讳被人“揣摩圣意”,像刘伯温这样的大才,恐怕自己内心的“小九九”一眼就会被他看穿,因此他对刘伯温很是忌讳。二来,当时天下已定,已经不再需要向刘伯温这样的能臣辅佐,他需要的是像李善长、胡惟庸这样“听话”的循吏。所以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很自然地就被朱元璋冷落了。
当然,刘伯温被朱元璋厌弃,还有其他原因。不同于朱元璋帐下其他谋臣,刘伯温一身正气,有了极强的文人傲气,从不做逢迎拍马之事。这一点也造成了他在朱元璋的创业团队中很不合群。有时候刘伯温经常提出一些反对意见,导致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本若衣锦还乡的虚荣心,想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到自己的老家凤阳。
群臣都不敢反对,只有刘伯温出来谏阻。虽然最终说服了朱元璋,但朱元璋心中肯定很不高兴。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彻底让朱元璋对他生出了厌弃之心。李善长因过辞官后,宰相的位置出现了空缺。朱元璋想要改立丞相,他首先想到了刘伯温,结果被刘伯温给拒绝了。紧接着,朱元璋又向刘伯温询问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个人,谁更适合当丞相。
结果,刘伯温的答复是三人都不适合。这就让皇帝难办了,这是摆明了自己不想干,还不让别人干。后来,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曾担任过丞相,朱元璋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表明了他对刘伯温的失望。但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在担任丞相期间都因事获罪,下场都很凄惨。单从这一点来看,刘伯温识人的才能也是十分高超的。
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古代的确是有用“伯仲叔季”起名字的习惯,但绝不是都用,也不是起名,仅仅是用于取字。古人一般是取名之后,再取一个字,习惯上很少直呼其名,彼此之间一般是以字相称,以示尊重和礼貌。就算长辈称呼小辈,也多称字,以示喜爱。名字往往是自己的谦称,古人较少说我如何如何,一般曹操会说“操如何”,刘备说“备如何”等等。
三国时代,许多故事耳熟能详,但提起以“伯仲叔季”为名字的人物,一般人也会蒙,一口还说不出几个来,这也说明这个取名字的方式并不是非常普遍。豹眼首先想到的是曹操曹孟德,“孟”就相当于“伯”,是老大的意思,曹操是老大没问题。曹操的名是“操”,取字为“德”。《荀子·劝学》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文章TAG:刘伯 刘伯温 智谋 名字 超过 刘伯什么名字 智谋超过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