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活动中元节这天,很多道观也会举行盛大法会,以普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祸害人间。同时祈福民间,去除疫病,保佑家宅平安等等。道教这活动称"中元普渡"。随后中元节祭祀发展为盛大祭典,而唐朝后佛教达到鼎盛,佛教中出现"盂兰盛会"。祭祀文化内涵类似,但仪式和规模升级。当然,佛教活动设素食,这有别于民间。
注:早时《盂兰盆经》传入,核心教义是以佛法供养父母,报答双亲和先祖恩德。道佛儒三教合流变"祭鬼"上述可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节,初衷不外乎祀亡魂、普渡和施舍鬼魂,这种活动的本质就是古老的祭祀。所祭者,亡故之人也。这就和儒家提倡的祭拜父母先祖之礼仪相契合。到了宋朝,道教祭魂、佛教施舍、儒家祭祖,相互融合组成一系列复杂又有包容性的祭祀活动。
它融合了对孤魂和先祖的祭祀和缅怀,既符合统治阶级提倡的孝义思想,又符合民间先人鬼魂崇拜的传统观念。最终,中元节、盂兰盆节、传统祭祖合流,祭祀的特定对象(先人)和普遍群体(其他鬼魂)融合,一起投射到民间就成了"祭鬼节",这种变化反应了包容和善念,其核心文化就是: 敬、孝、善。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故事背后反应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追求和坚守。
农村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什么节?
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七月十五 传说如下: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文章TAG:节日 七月 十四 日子 七月十四什么日子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