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有赏!有赏!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 明州教授,着有《春秋训诂》,历官至现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三、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诗的看法: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诗产生时的社会现状。

国人对这句话太熟悉了,可惜大多数人却理解有误,认为“只有书读好了,才可以考试当官。当官名利双收,是最好的职业,故曰“唯有读书高”现实生活中此种现象比比皆是,但却不是这句话的本意。这本来是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等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这种思想和做法是有腐朽观念的。

不清楚该诗句出现的背景,就容易被误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广泛地流行,也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气氛。宋朝的官员普遍俸禄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过武将,那时候的文官有钱、也很清闲,可以自在的潇洒。还有诗中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说,只要文章写得好,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家的生计了。在宋代当了官,就像在现代端了铁饭碗一样,只要不出大错,国家管你的生老病死。

当年王安石变法想改革这一现状,举步维艰,备受诟病,就是因为他动了官员的奶酪,官员们当然要团结起来,一起打击他,导致变法失败。  2、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道德最重要。把读书作为自身谋取好职业的手段,这种格局实在谈不上高,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就个人来讲,做事要先学做人,立德为先。

我们所做一切都应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如果知识和道德比较,道德(也就是做人)应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后天  先天  上爻变是什么意思  论先天卦变后天卦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