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202O能被4除尽,所以公历有闰年闰日,变成了366天,2月有29天。阴历有闰月,闰月就多了一个月,变成十三个月,有十三次月圆缺,有384天了,过去的历史角度看,碰巧都是不顺有大灾大难之年,今年未开春,就有病毒肆虐了,于是民间有许说法,由点带面,以偏概全,认为逢庚子不利,甚至说逢子鼠不利。

1、有谁知道今年又是一个闰月年呢,闰月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有谁知道今年又是一个闰月年呢,闰月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今年2020庚子鼠年,不但是闰月之年,还是闰日闰年之年。因为202O能被4除尽,所以公历有闰年闰日,变成了366天,2月有29天,阴历有闰月,闰月就多了一个月,变成十三个月,有十三次月圆缺,有384天了。既是公历闰年又是农历闰月碰在一起是不多见的,闰月无中气,今年是闰四月,是青黄不接,用旧时话讲,是饥荒变长,日子难捱。

习俗上以阴历计生日的,要是四月生,便有两生日可做了,公历闰年,阴历闰月,都是历法需要,是历法为适应日月运行而不误差太远而有意作人为的安排,并非必然的自然规律。现行的公历是从阳历改造而成,一个太阳回归年时长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天数要计整,零头只好先舍去,而采用四舍五入法,所以平年取365天,余下零头积四年近一天就”闰”回来,增加一天补上,变成了366天,成四年一闰年规律,且是以4能除尽者方是闰年。

因我们使用的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与阳历年日差有十一天上下,阴历不置闰月,阴阳历就难配合使用,所以依据阴阳历特点,阴历采用了闰月法与阳历调配,并形成了19年有7闰的特点,无论阳历闰年,阴历闰月,都是人造历法,人依阴阳历特点而特作安排的,没什么稀奇。我国除了阴阳合用,形成农历,己还特创了干支历,干支历也是有规律的,干支甲子以六十为周期,即年六十一回头,年干支的变化以立春为界,2020年交立春后才算是庚子年,

196O年,19OO年,184O年都是庚子年。过去的历史角度看,碰巧都是不顺有大灾大难之年,今年未开春,就有病毒肆虐了,于是民间有许说法,由点带面,以偏概全,认为逢庚子不利,甚至说逢子鼠不利,更因为今年又闰年闰月,还是门闰四月,于是种种说法更多了。这不一这对,事后诸葛亮的马后炮能一将就灵?未必,从个人角度说,人穷者,闰月了,天数多了,感情上是日子难捱了。

2、今年是闰月双春年,老农说今年阴雨天气会很多,为啥?有道理吗?

老话说“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这句话结合力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因为一年内会前后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使得春雨显得比较足,在过去无法解释时可能赋予一年之中雨水太多的意思,自然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到了无春年份,因缺失立春节气,可能天气回暖快,雨水比较正常,故而春暖花开正当时,往往则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故而更被农户看为好年景!其实关于2020年雨水量偏多偏少还得科学论断,而老说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并不能直接体现今年各地的气候变化,例如今年情况始料未及,全球各地似乎都不太乐观,谁有能想到呢?!下面结合所了解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一、本地冬春雨雪变化的自我体会,

回顾2019年天气,我们这边以高温干旱为主,即便到了冬天也是少雨,但到了2020年1月份以来,却多次出现降雪和降雨天气,例如近期我们家准备浇灌小麦返青水,却因3月8日和9日的小雨天气而暂时取消了!因此,从我们这边当前实际气候变化来看,今年雨水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气温也不太低,略有回升,有利于农作物返青生长,我感觉今年春季雨水量可能会多一些吧,至于是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还得看后续影响因素,例如春季是否有晚霜冻害、严重病虫害发生,以及春天阴雨天气多是否影响农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都可能影响最后的收成好与不好!二、从气象统计数据上:今年初雨水量偏多。

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春冬小麦科学灌溉指导意见》中便有这方面气象数据统计,具体为:华北农业区:从去年11月份以来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较往年雨水量多1~2倍,春灌可以“减”为主,可以推迟到小麦拔节中后期进行。黄淮农业区:去年秋播以来也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过程,目前土壤湿度高达72%~88%,使得大部分墒情不错,可以苗旺晚浇,弱苗早浇!西北农业区:去年秋播以来降雨量偏多,较往年也多1~2倍,大部分土壤湿度为65%~85%,不过,西北容易“十年九旱”,还得需要抗旱蓄水保墒为主。


文章TAG:闰月  双春年  今年有闰月有多少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