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在全国流行开来。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就特别的开心,有好东西吃、好看的衣服穿、走亲戚串门,拿压岁钱,活动一般是有两个村庄共同举办的,两村的代表队伍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比赛,活动开始后,村庄的观众,伴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尽情的享受过年带来的快乐。
1、少数民族怎样过年的?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时,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停下忙碌的工作,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就特别的开心,有好东西吃、好看的衣服穿、走亲戚串门,拿压岁钱,我们这边因为靠海,所以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自己做“鱼丸”吃,然后舞龙,自己做火把晚上爬山。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不一样,那么少数名族是什么过年的呢?藏族藏族的朋友是按他们自己的历法过年,藏族和汉族农历相差不远,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
藏族过年的习俗是在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把脏水往西边倒掉,寓意着这些脏东西跟太阳下山而消除,以表示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在除夕这天,他们会举行盛大又隆重的“跳神会”,大家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吹着海螺、敲着打鼓唢呐等乐器,然后载歌载舞,驱邪降福、辞旧迎新。等到晚上,大家吃着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
大年初一,妇女们回去河边或井边背“吉祥水”,背这水象征着吉祥如意。此时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己的红桌上摆上“竹素其玛”(类似汉族人的五谷丰登),一头装满麦粒,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寓意着五谷丰登,在春节期间,藏族人民也和汉族的人一样,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送哈达,年青人会聚在一起举行射击和赛马。
等黄昏时,大家围在一起跳起“锅庄、弦子舞”直到入夜,壮族壮族的春节跟汉族的时间是一样的。除夕晚上,他们会做好节日时所吃的饭称为“压年饭”,有部分的壮族地区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还有弄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等大年初一时,大家天没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妇女们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准备开始一年新的美好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夜布依族人们会在水塘边通宵守岁,一到天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的打水,如果谁能挑到第一担的水,那么她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满族满族分为“红、蓝、黄、白”四旗人,过年时,红旗人会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贴黄挂旗,蓝旗人贴蓝挂旗,白旗人贴白挂旗。贴在门上的这些挂旗颜色鲜艳亮丽、图案优美,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侗族侗族的同胞们在春节过年时,流行一种叫“打侗年”的群体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但侗族的这个活动比团拜更热闹更激烈,活动一般是有两个村庄共同举办的,两村的代表队伍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比赛,活动开始后,村庄的观众,伴随着音乐载歌载舞,尽情的享受过年带来的快乐。苗族苗家人把春节称为“客家年”,过年是每家每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祝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无扶风的,
他们唱着《开春歌》,寄托着对春天浓浓的情谊,歌词中有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大意。蒙古族蒙古同胞除了除夕时要吃“手把肉”外,过节方式和汉族差不多,一样吃饺子、放鞭炮,初一凌晨晚辈就会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蒙古的青年男女就会骑马他们的骏马,穿梭于各个蒙古包,向长辈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喝完酒,青年男女们还会进行赛马比赛。
2、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有习俗,在全国已流行开来?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有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在全国流行开来?一旗袍。旗袍可以说是我国服装里的国粹,它设计合理,做工精细,尽显女性之美。色彩缤纷的旗袍,是最绚丽多姿的,一个身着旗袍的美女,袅袅婷婷的走在路上,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您知道吗?穿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满族妇女穿的是上下相连的通体衣,就是旗袍的原型。
那么满族妇女为什么喜欢穿这样的衣服呢?因为这种衣服代表吉祥如意,大家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这种衣服。特别是格格或者皇贵妃穿上很是雍容华贵,她们当时穿的“旗袍”没有现在的合体,比较宽松,后来经过不断改革,才有了现在的旗袍,民国时期也特别流行女子穿旗袍。比如宋美龄,除了穿旗袍她还喜欢收藏旗袍,二子孙饽饽,满族人结婚的这天要吃子孙饽饽。
文章TAG:习俗 少数民族 特有 少数民族的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