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文化血脉加上我们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儒家文化的伦理观,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能站住脚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面子文化,才有了我们的绵绵不断。当我们身边的人要面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看待呢?两个视角:积极和消极。如果是因为积极向上,要进取发奋,已经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他装出这个目标的样子来,我们是要为他鼓励的,让他通过努力达到他所装到的样子。
比如说,我还不是一个心理学家,我在各个方面,心态、心理、对外的形象上,我要装成一个心理学家的样子。我装成心理学家的样子,但实际上我还达不到心理学家的水平,这时我就要努力,我自己感觉坐在了心理学家的位置,我就要有心理学家的责任。我在学术上就要努力,就要精进,在科研上就要进步,在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成绩方面就要加油。
经过我的努力,我就会越来越靠近我所设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实际上的部分加上你所装扮的部分,统一起来就是你所要达到的高度。一开始我也不喜欢“装”这种姿态,但是后来我发现,装真的是个好东西,如果人人都在装,就不会掉链子,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在装,一边在努力,这说明整个社会的人都在进取。继续说我的例子。我马上就40岁了,是做一个放荡不羁的学者,还是做一个有着学者骨气和品行的学问家?我思考了两年,在2016年的时候我还在摇摆,那个时候连装都不装,如果装一下就是“其实我不是这样,我还是有更高追求的!”要知道那并不是虚伪,那是我要求我自己朝着这个高度的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品行、有学问的韦志中。
我和身边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有个朋友说:“我身边很多聪明的人、智慧的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问家,有的是科学家,他们到了40多岁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分水岭,是做不让任何人去说只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还是对自己极高要求哪怕只是特别要面子的人?”有个朋友建议我说:“韦老师,你还是有机会去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追求的人。
”我听懂了他的话,我也相信了他的话。后来,我就查到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唐伯虎(唐寅),一个是王阳明(王守仁)。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只相差不到10岁的样子;他们的家离得也不远:一个浙江,一个江苏;他们的家境都很好;他们又都很聪明;他们两个人也都遇到了困难。但是一个人后来不再装了,做了风流才子,也算是艺术家;一个做了一代儒家的先驱,名列“孔孟朱王”。
从他们两个人身上发现,还是要装一装的,还是要对自己有要求的,所以要鼓励那些为了自尊而暂时装扮自己,哪怕还没有做到只是要面子的人,当然我们要避免自己沦落到只要面子不努力最后成为一个可怜之人、可悲之人。总体来说,面子是个好东西,用好了它成就自己,至少不对自己耍无赖。对自己耍赖了可能就再也不会从精神自我上、人格高度上超越自己。
文章TAG:爱面子 何为 面子 什么是爱面子 何为面子和怎样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