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林红玉之所以叫小红,不是要避讳黛玉,而是要避讳宝玉,但是作者为什么要刻意添上林黛玉的名字呢。如题主所说小红用避讳,为什么玉钏就不用呢,其实不止是小红犯了宝黛的字,如宝官,玉官,宝珠等从名字上都犯了主子的字,但是要细致划分的话,玉钏是王夫人的丫鬟,贾宝玉还没资格直接要求玉钏避讳,就连当初宝玉要给袭人改名字(袭人原名叫珍珠)也得先报请贾母批准。
1、为什么古代皇帝必须要求臣民避讳他的名字呢?
你知道邱姓是怎么来的吗?邱姓在清代以前为丘,雍正皇帝为笼络人心,颁诏“尊师重道”,认为丘姓犯了孔丘圣讳,一律改为带耳旁的邱。这就是文字讳中的一种,叫圣讳,避讳圣人的姓名,叫圣讳。宋代,朝廷规定为圣人避讳,圣人名册除始祖黄帝外,还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周公。凡地名、人名都不能有圣人的名和字,从宋代到清代,保持有则必纠的强制性措施和习惯。
避讳皇帝的姓名,叫国讳,秦代,已经有了法律性质的避讳制度-国讳。规定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陵墓及帝王生肖讳,宋朝还专门制定了《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不避讳会怎么样呢?比如,唐代为避讳皇族李姓,鲤鱼被尊称为“赤鲟公”,
禁止捕鲤鱼,凡不放生或出售者打60大板;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将晋朝《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改成了“陶泉明”。武则天称帝后造新字给自己取名为“曌”,则是一种智慧,喻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又没有任何犯忌,又比如,乾隆年间江西举人王锡侯为弥补《康熙字典》不足,自费编撰《字贯》一书。谁知书中对康熙,雍正,乾隆等字没有避讳,被皇帝下令满门抄斩,
再比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大肆实行避讳,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就怕“袁消”。还下令将煤铺的“元煤”商号字样涂掉,就担心“袁没”,在封建社会,不仅有圣讳、国讳,还有官讳、家讳、恶人讳。文字忌讳带有封建社会的敬畏色彩,其伦理道德一定程度得到封建礼法的承认,受法律保护,有的在封建礼法上有规定,有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官场上、民间上自行避其名讳。
在墓碑上,我们常常见到为回避父祖、长辈的名字而以讳字相称,这是保留下来的家讳,在于敬祖,如今我们不再有“入门而问讳”的礼仪套路,但总还有一份尊重和敬畏。人该有所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畏天命,就是尊重宗教信仰或宗教哲学,于心中自觉行善避恶;畏大人,就是敬畏父母、长辈和有道德学问之人。
2、为什么古代皇帝名字避讳,而国号不避讳呢?
一、古代的国号不避讳,在《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有说明了避讳的对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二、避讳的对象有四类:1、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2、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3、讳圣贤。主要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3、甄嬛传里的小允子不需要避讳王爷们的名字吗,这是为什么呢?
《甄嬛传》中碎玉轩太监“小允子”的名字难道不需要避讳王爷们的名字吗?“小允子”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我是@月半小二一、古代十分讲究“尊卑、等级森严”,尤其是官员百姓都要避讳皇帝的名讳1、雍正将兄弟名字中的“胤”字全部改掉自秦朝以来,历代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独一无二至高皇权,要求官员百姓都要避讳皇帝的名讳。例如吕后名“雉”,凡是遇到“雉”字,都需要用“野鸡”来代替避讳;汉光帝刘秀则将“秀才”改做“茂才”;雍正更是严厉,一登基就把所有兄弟的名字中的“胤”字改掉。
文章TAG:避讳 名字 皇帝 古代 为什么名字中的字要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