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辈分取名,是中国的传统风俗。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找到按辈分取名的参考依据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发明了按辈分取名的办法,起名字讲辈份的字范,最大的问题是,很容易造成与先人重名,并且族人之间无法从名字上辨识辈份,应该过去的人没有文化,大部分人的名字,是私塾先生给起的。
1、按辈分怎么起名?
辈份相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家族里,每辈依次取五行相生中的一行为名。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同一辈人中,兄弟姐妹各取一行,如古代一家有兄妹五人,老大取名栋,老二名字为烽,老三名基,老四名钰,老五为冰。一家人木火土金水五行俱全,和谐相生,一般情况下,五行之间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数理学家认为人的姓名也可以由五行划分,如钟、钱等姓属金,杨、李等姓属木,江、黎等姓属水,耿、炎等姓属火,垣、墨等姓属土,同样,名字中用刚、利等字属金,艺、营等字属木,鲜、云等字属水,明、昌等字属火,山、珍等字属土,
明朝皇帝自明成祖朱棣开始,按五行辈份相生取名。明朝皇帝,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外,以下按五行相生关系依次取名:成祖——朱棣(木)孝宗——朱祜樘(木)仁宗——朱高炽(火)武宗——朱厚照(火)宣宗——朱瞻基(土)穆宗——朱载垕(土)英宗——朱祁镇(金)神宗——朱翊钧(金)宪宗——朱见深(水)光宗——朱常洛(水)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完成一个轮回,然后又是水生木,开始第二轮循环,
2、按辈分取名字有优势吗,你怎么看?
姓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体现了根祖文化、民族文化等。姓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字辈的出现更丰富了这一优秀文化的内涵,它传承了家学、传递了先辈美好的寄托、厘清了长幼、昭示了血脉姓氏和字辈赋予的文化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可以让每个炎黄子孙都可以找到历史归宿、传承脉络。
3、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答案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残酷!因为这里面都是辛酸泪!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1,先说一个事实:我村地处冀中平原,典型的农耕村落。村里85%以上的人为张姓,同一个祖先,据传,明朝洪武年间,祖先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另一个祖先落户在十里外的正公村。经过六百多年的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至今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
虽然人口多,但是辈分清楚,长幼有序。以前村里有“家谱堂”,老辈人的取名,也大多遵循家谱字辈取名,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安规矩的另类。几十年前,在破四旧运动中,我村家谱堂被拆,家谱据说被烧毁了,没有家谱的依据,后来孩子的取名就随心而欲,很混乱。有的人家,重孙子的名字,竟然和自己老爷爷某个字重合,幸亏被街坊老人指出,才不至于闹笑话。
2,按辈分取名,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为什么不流行了?是我们不想了吗?不是!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办法!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找到按辈分取名的参考依据了!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发明了按辈分取名的办法?就是怕随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多年后,自家人天各一方,相见不相识,相识不相亲!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朝代更换,战争瘟疫,虽然都给按辈分取名这个风俗造成冲击,但他还是顽强保留下来,最终消失在破四旧运动。
4、家族辈分排序和取名时关于辈分的讲究到底是怎么来的?
题主说的应该是字辈,如果要论到字辈最早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昭穆制”,昭穆制规定“父昭子穆”,父为昭、子为穆,不断循环,但仅限父子。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代至隋唐时期,是字辈逐渐形成时期,此时字辈开始扩展至同祖兄弟之间使用,如东晋陈郡谢氏谢安二子,谢瑶、谢琰,均从“玉”旁,至宋代,字辈才逐渐完善,而标志就是赵匡胤为其兄弟三人每支拟定字辈;明代朱元璋时继续采用,为其二十多个儿子和侄孙分别拟定二十字字辈。
文章TAG:怎么按辈分起名字 辈分 起名 名字 怎么按辈分起名字 按辈分怎么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