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日历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发明的。阴历是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来制定的,古人观测日影,一开始是观察自然物的影长,比如高山、树木、房屋的影子的变化,它的基本周期是朔望月,是月亮变化的周期,从日历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历。

1、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谁发明的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邓平,汉朝初期人。汉武帝时为官,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汉朝时,中国历法开始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

2、古代人是怎么确定每年24节气时间的?

2、古代人是怎么确定每年24节气时间的

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出全部的24个节气,最早实际上只先定出4个节气,就是:冬至、夏至、秋分、春分,合称“二至”“二分”。方法说来简单,但也蕴藏着科学道理,这就是——看影子,更准确说,就是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在北半球,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正午日影最长,实际上是因为太阳光最“斜”;而夏至这天正相反,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正午日影最短,

冬至日影示意图夏至日影示意图《周髀算经》中说:“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之日晷尺六寸”,就是描述冬至和夏至时日影的不同长度。而春分和秋分都是白天和夜晚等长,不同之处在于,春分之后,昼渐长而夜渐短,直至夏至;而秋分之后,昼渐短而夜渐长,直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日影长度也可以推算出来。古人观测日影,一开始是观察自然物的影长,比如高山、树木、房屋的影子的变化,

后面逐步升级为“立竿测影”,就是专门竖一个固定长度的竿子,把它的影子在地面上标示出来,用来测影长、看时间。这个专用的竿子叫做“表”,就是我们现在用来看时间的“表”字,而表的影子叫“景”。古代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测影这项工作,而测影的竿子也不能随便树,有着特殊含义,我们后来说的华表,其实就是上面有图腾的表,被视为中华的象征。

“表”一方面可以定时辰,从日出到日落,定出一天内的时间,这个功能后面发展为日晷,故宫太和殿前左摆放我国传统的赤道式日晷另一方面用来定时令,就是观察正午日影长度的变化,用来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后面进一步细分到二十四节气,同时还能测出回归年的长度。这个功能之后发展为土圭之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存放的明制圭表。

3、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

3、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起源是什么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说是自古有之,一开始应该是计数或者计时的工具,现在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所记载。在汉朝时正式确了六十甲子记年,廷用到今,个人认为它比现在的公元纪年有内涵,也是在汉朝,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给十天干十二地支赋于了更加具像的概念,特别是刘子平所创的子平术,

4、谁能告诉我,历史上日历是谁发明的?具体如何?


文章TAG:古人是怎么创造出日历的  二十四节气  日历  推算  古人  创造  古人是怎么创造出日历的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