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囊,橐也。这就是典型的「循环解释」,「橐、囊」我都不是认识的话,就一头雾水了。对汉字追本溯源,我们就要从最古老的经传文献寻找线索:《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郑玄笺:乃裹粮食于囊橐之中。《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战国策·秦策一》:负书担橐。

高诱注:「无底曰囊,有底曰橐。」从古人经传文献可以看出,先秦、秦汉的袋子有有两种,可以放置物品:书本、衣物,也可以放食物,有「大、小」之别和「有底、无底」之别——「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细讲要要引证经传,那就很长了,失去了本文的主旨,因为主要是讲汉字「东」,如果有兴趣可以百度去读这篇文章:黄金贵. (1994). 「囊、橐」辨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57-58.因为是布和皮革制品,并没有先秦时代实物出土。

最早的「橐囊」是甘肃武威磨咀子古墓群,出土汉魏时代的「无底布囊」和「有底的草橐」:「无底布囊」在女墓主的头旁边,可能是放置比较私人的东西:出土的「草合」装的是食材,有底的「草橐」似乎是装食物的,正如《诗经》说的「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草袋装食物可以保温,今天即便是农村还有一种草窠用来装食物保温:图引自:陈贤儒. (1960).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 考古(9), 15-28.敦煌魏晋壁画中的「包包」都有底,有些形制就是古代文献中描述「橐」,有些跟今天的包包一样:唐朝「爆款包」,跟今天已经很相似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唐朝包包实物,(注:来自微博,无法核实真假)「无底之袋」需要「绑束两端」才能装物品,所以古人「绑束两端的袋囊」之形,表达「束口、束缚」的「束」字:「束」、「東」也是同源字,古无翘舌音,二者上古音也是通的,二者的区别是:「东」字多一笔表示「袋囊有物」。

「束」是「绑束两端的空袋囊」。现在我们知道,本字「东(束)」被借走以后,以「袋囊」之形为基础符号,孳乳派生了一系列的后起字「橐、囊、㯻、㯱」,意义都很相近,就是囊袋的不同叫法。其古文字都是像「布袋有物之形」,有些干脆用声符表示所装的物体,起到「既形亦声」的作用。「橐」是「有底之袋,袋中有物」之形,表示物体的笔画改为声符「石」,古无翘舌音,「石、橐」音近。

「㯱」,念piao2,是「囊」的异体字,甲骨文用「一点」像「囊中有物」之形,金文改为声符「缶」:古无轻唇音,「缶」上古音在滂母,读音有点像「剖」,所以能表音。汉字「㯻」也是也训为「橐」,读作「hun」,可能是动词「捆」的初文。《说文》:㯻,橐也。从束,圂聲。------------------------------------------《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橐龠」或者「炉橐」就是先秦时代用牛皮做的橐袋子当做鼓风机使用:后来慢慢改进的「皮囊鼓风机」:后来加上轮子,将圆周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这就有点意思的,懂机械的都知道,这就是汽车发动机上的连杆飞轮装置反过来的。所以,李约瑟对这个机器评价很高:图引自: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b2museum.cdstm.cn/ancmach/machine/jb_31.html所以,还是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出土文献一直都能证实或者证伪传世文献,这就是「二重证据法」的厉害之处,也是考据学最有意思的地方:不管什么事物,哪怕一句熟语、一个字,追根溯源都有意想不到的有趣点。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东字  东字有什么意思  栋和幢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