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妲己姓己,褒姒姓姒,怀嬴姓嬴,这些都是女滴。同理,孟姜女自然姓姜。"孟姜"才是名,"孟"指家中排行老大,且表示非正妻所生。孟姜女☞ 孟家长女。姑娘很可能是齐国人,因为齐国国姓为姜。时人当称她为"孟姜",尽管春秋时很多叫孟姜的。"女",意为姑娘,只有在转述或用作第三人称时,古人才可能用"孟姜女",意思是"有个叫孟姜的姑娘……"好像有个剧叫《芈月传说》还是《芈月风云》的?根据先秦规定,她姓月名芈,如果不是,小编很笃定,"芈月"是今人取的名字。
芈☞ 上古22姓之一,但是里面可没有"月"姓哦。哪怕芈月是楚国国君的亲闺女也不行。楚文王闺女(芈姓)嫁给江国国君,不得叫"江芈"吗?马上改了,"上弦月芈"!先秦女子姓名问题女子出嫁前的称呼先秦时女子无正式名,但也不能见女子就喊"嗨,妞"。于是就有了"大妮、二丫、三妞"习惯。古人子女长幼有序,各有称呼。
伯仲叔季☞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如果还有劲生出第五个,称"少"。孟仲叔季☞ 同义,只是"孟"不同。"孟"☞ 庶出,即俗称小老婆生的长子或长女。上面的"伯"☞ 自然就指妻子所生长子女。因为古代长子和长女地位特别,所以形式上只区别嫡出和庶出的老大就可以了。问题来了: 假如,孟姜女父亲的大小老婆,一共生了4男4女咋整?四个兄弟☞ 伯仲叔季。
假如大哥是侧室所生,老大为"孟",就是☞ 孟仲叔季。四个姐妹花☞ 伯仲叔季。同理,孟姜女因为是长女,所以她称为"孟"。所以子女长幼顺序是分开排列,子归子,女归女。孟姜女☞ 姜家的大女儿,庶出。女子出嫁后的称呼这就复杂了,问题主要在有身份的女子。①嫁给他国国君,在姓前加夫君国名。比如,芈姓女嫁给陈国国君,称☞ 陈芈。
连"芈陈"都不可以,还整个芈月?若嫁给本国君主,姓前加本国国名或国君氏。②嫁给士大夫,就在姓前加夫君的氏。氏显尊贵,多来自封地或官爵,以封为氏。如晋国公女儿(姬姓),嫁到赵国贵族,称☞ 赵姬。实际上远比这复杂,还有加谥号等等。总之,都是在女子姓前加表身份或荣耀的名。上述习惯以女子嫁作正妻为前提。若是侧室,女子称呼☞ 娘家国名+ 娘家姓。
比如,烽火戏诸侯主角褒姒,她之前不是周幽王正室,申后才是,后来周幽王废了申后。褒姒姓前没有任何周朝荣誉冠名。褒姒☞ 姒为姓,褒为褒国(出嫁前的国家)。因此,可推孟姜女家境不错,但并非贵族,所嫁之人范喜良也非贵族。普通女子出嫁后,基本就保留原来姓氏了。小编有话说发现问题了吗?先秦时,无论怎么变化,无论贫富,任何女子称呼里最重要的是姓!"姓"标志了早期血缘关系。
同姓不可通婚。上古氏和姓有着本质区别,不一样。周武王之孙姬良受封解邑,称解氏;姬燮受封于晋国,为晋氏。解和晋不同氏,难道他俩后人能通婚?他俩都姓姬,亲兄弟俩。姓标血缘,氏别贵贱。古代男子以氏为尊,女子名则必须标注姓。一大串信息: 某女,姓啥?哪里出生?家境如何?嫁到哪里?夫君什么氏、什么身份?甚至老公有没有死……女子姓前可加什么荣誉名,全靠男人拼!先靠拼爹,后靠拼老公。
文章TAG:姓珍 姓珍叫什么 不看看你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