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率领亲信将领,乘快船逃走了。朱元璋不仅抓捕了很多俘虏,而且,还得到了数百艘战船。刘伯温的积极应对,伏兵奇袭的策略让朱元璋在应天保卫战中大获全胜,他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应天城,而且还乘胜追击,趁陈友谅兵败溃逃而无力防守时,成功收复了太平,捣毁了陈友谅的老巢,改变了实力对比状态,使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斗中开始占据优势。
刘基画像第二,提出“先陈后张”的策略,灭了陈友谅,逼张士诚自尽应天保卫战之时,陈友谅遭受重创,但是,原本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就高出很多,虽然其兵力有比较大的减弱,但是,其战力还是不可小视的,即便是在应天受损,陈友谅的实力仍比下游的张士诚要强。此时的局势,朱元璋已经拥有了更强的实力,开始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
当然,他所面对的强敌仍然是陈友谅与张士诚。那么,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两股势力,该如何用兵呢?拥有进攻实力的朱元璋该优先进攻哪一股敌人呢?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对此的意见分歧很大。朱元璋身边的臣僚中多数人认为,在当时张士诚实力比较弱,他占据在长江下游的平江及江南各地,朱家军如果沿江而下,进击平江,要打败张士诚相对比较容易,俗话说:“软柿子好捏。
”先对弱势敌人下手,胜算比较有把握。而陈友谅虽经历了应天败局,但他的实力仍是比较强的,若是朱家军山江而上,去追击力量相对比较强的陈友谅,若是相持不下,一旦张士诚来攻应天,便将受到两面夹击,这是非常危险的。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局势,也是比较倾向于采用这一策略,先打击陈友谅。可是,刘伯温却不赞同朱元璋和他的多数臣僚们的看法,他提出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征战策略。
刘伯温向朱元璋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张士诚虽在平江建都,成江南霸主,但他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想着固守江南,自守自保,绝不会主动出兵应天的。对于张士诚这样固地自守的一方强主,不足为虑,现在没有必要出兵去对付他,以后再慢慢收拾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了,他实力相对强一些,而且他素有野心,一直想抢夺天下,如今占据长江上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朱家军,又想报应天兵败之仇,直接对应天构成很大威胁,如果朱家军率兵下江南,去打击平江的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朱家军离开应天时,从长江上游挥师东下,乘虚进攻应天。
所以,先追击陈友谅,张士诚未必定敢轻易来犯应天。基于以上的分析,刘伯温极力主张,优先除掉陈友谅,这才是上上之策。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平江势力,便将独力难支,其生死存亡,必然由朱元璋来决定。届时,找机会灭掉张士诚,便能清除两股强敌,之后,便能挥师北上,横扫中原大地,成就帝王大业。这就是刘伯温所提出的“先陈后张”的作战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一策略非常赞同,他不再犹疑不决了,立即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
文章TAG:占星 预知 未来 神什么占星 占星可以预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