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例外是故宫太和殿,上面装饰的吉祥兽共有10个,中和殿、保和殿都是9个,天安门上也是9个小兽,其它殿上的小吉祥兽按级递减。上图中的吉祥兽里,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另外,在佛教里,佛座上也有装饰的狻猊,一般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文殊菩萨像前。
我印象中,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狻猊。不知有没有记错,有了解的网友欢迎指正。睚眦(yá zì)睚眦,龙种,龙和豺所生。豺身龙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说了这么几个龙子,终于有一个有点龙的性格和样子了)。所以借着这个寓意,人们把它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由此,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
关于睚眦,有个故事:传说睚眦虽为龙子,但身似豺狼,老龙不喜欢他,就有点恼火,想把它扔了。于是豺母苦苦哀求,睚眦才得以保住一条小命。但是因为相貌丑陋,也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老龙依然不认他这个儿子。长到十来岁时,实在受不了老龙的白眼,离家出走了。这一出走,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禁感慨:这是出走得晚了呀!虽然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又遭父亲老龙又以貌取人,有点憋屈。
但也就是当儿子的不敢说罢了,现在出来了,一定要混出个龙样来,以正龙子睚眦之名。后来,睚眦在渭水边遇到了周文王,给他讲自己的抱负,帮他分析天下大势,又引周文王找到了姜子牙。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得了天下,这里面睚眦功不可没。但睚眦没有贪恋富贵,悄然归隐。对睚眦的不辞而别,周武王心理着实过意不去,为纪念它,亲自命工匠铸睚眦像于刀剑龙吞口,世代相传,以谢龙子睚眦辅周之恩。
当然,这是人编的故事,不可尽信,聊当酒话,一乐就罢了。我们对睚眦最熟悉的,应该是“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出处是范睢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睢是大秦帝国宰相,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回报,对有仇于自己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弄死。这是另一个故事了,这里我就不再多写了。回到龙子的话题。嘲风嘲风,龙种,龙和凤凰所生(终于见到龙凤呈祥的画面了)。
龙生龙、凤生凤,龙凤交生嘲风。嘲风大概长着凤头龙身,算是把爹妈的优点特征都继承了。民俗传说中,嘲风好险又好望,意思是说它非常喜欢找刺激,哪里危险就去哪里,就是个喜欢极限运动的主;而且还喜欢站高处眺望,不知道它听没听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显然,它是懂得“站得高看得远”这个道理的。依着它的本领,古人给它安排了个差事,那就是让它位列“五脊六兽”,作为殿角的装饰,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五脊六兽”:一般中式建筑的房顶都有五条脊,一条水平的主脊,四条垂脊,共5条脊。主脊的两头,垂脊的下头,共6个端点。这5条脊6个端点上给安排一个神兽,作为装饰,以兽镇脊,避火消灾。螭吻(chī wěn)螭吻:龙种,龙和鱼交生的儿子。龙头鱼身,但不是金龙鱼。其性情好望喜吞,常被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大多作屋脊镇火的兽头,有驱凶辟邪的作用。
上面讲嘲风的时候说到“五脊六兽”,这六兽里就有螭吻,而且它是作为主脊两端的神兽存在。主脊两端的螭吻,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这和嘲风有点相像的意思了,螭吻也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除此之外,据说还能吞万物,最喜欢吞火,所以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饕餮(tāo tiè)饕餮:这个是不是龙的儿子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我倾向于不是。如果大家看过《山海经》,应该了解一点: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与“穷奇”、“梼杌(táo wù)”、“混沌”并称四大凶兽。作为四兽之一的饕餮,是个美食主义者,性贪吃。见到食物就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狼吞虎咽,根本不咀嚼食物,饕餮的身体能够装得下海量的食物。
但吃得太多了,最后被撑死了。现在用饕餮形容一个人能吃、好吃,古时候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也是取的饕餮贪吃的意思。蚣蝮(gōng fù)蚣蝮,是否是龙子也说法不一,我倾向于是,理由是它长得像。蚣蝮头部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如果它不是龙子,那也一定是龙妻出了轨,总之它有龙的外形,和龙就脱不了关系。
蚣蝮好水,又名避水兽。相传它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于是人就按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用的还是排去雨水的功能。有点累了,那就不再继续了,抽空我来补上貔貅、麒麟、螭(chī )、犼(hǒu)等,这些也是传说中龙的儿子,但不确定,有的版本把它们纳入,有的版本把他们排除。
文章TAG:读音 宫殿 宫殿的读音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什么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