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说初伏(头伏)10天,末伏(三伏)也定为10天,而中伏(二伏)距离末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算下来总共的“三伏天”就是30天或40天。每年的“九九天”也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每年的12月22日至来年的3月12日左右,三九是“数九寒天”的其中一段,“数九寒天”其实是九九八十一天,指的是从冬至日开始算起的81天,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

1、今年的“三伏”有多少天?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今年的“三伏”有多少天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三伏天,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一般是小暑到处暑之间,大约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这个时间并不固定,怎么计算呢,这个非常的复杂,跟传统文化里面的支干算法,也就是十大天支干跟12地相组成的60组不同的日期来进行的。三伏天也叫做邪伏,头伏为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末伏一般都是十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头伏呢,是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的末伏,这个时间一般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中旬之间,持续大约在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属于闷热潮湿,让人特别难受,甚至容易出现一些高温导致的意外,所以避暑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注重的,今年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头伏为十天到7月20日,中伏为20天,从21日到8月9日,末伏是8月10日到19日结束。入伏需要注意什么,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避暑,这个是重中之重,怎么避暑呢,比如说游泳,比如说多喝白开水,比如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比如说多喝茶,还有就是注意饮食补充营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温最好用水跟风扇,尽量少开空调降温解暑,

2、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

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

在民俗里,人们常以三伏天和三九天来表示很热、很冷。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两个时段,具体的推算跟历法有关,先说相对容易理解一点的三九天。三九是“数九寒天”的其中一段,“数九寒天”其实是九九八十一天,指的是从冬至日开始算起的81天,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冬至是24节气之一,时间固定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节气属于公历或者说阳历,而不是阴历,详细解释参见我之前回答的《清明节为什么就在新历的四月4或5号呢?》)。

因此每年的“九九天”也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每年的12月22日至来年的3月12日左右,这段时间,从物候来说,也就是从冬到春的一个阶段。所以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表明了这九个九天里面物候的变化,比较常见的一首《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见,“冰上走”的三九四九天,人体感觉是最冷的,具体算起来,“三九天”就是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1月9日至1月17日左右,而“四九”则是1月18日至1月1月26日左右。这也跟长期气候统计的结果比较吻合,根据长期气候统计,北半球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月份。“三伏天”是和“三九天”对应的,指的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的时间推算要复杂一点,是阳历的节气和阴历的天干相结合,取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然后取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这就是笼统说的“三伏”,但在实际中,每年的具体时间和长度都不一样。夏至时间是固定的,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6月22日,但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是哪一天,就要看阴历的标注了,公历上的时间并不固定,

由于天干只有十位,所以从这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正好是10天。因此,常来说初伏(头伏)10天,末伏(三伏)也定为10天,而中伏(二伏)距离末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算下来总共的“三伏天”就是30天或40天,实际上,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阳历和阴历的日子并不重合,夏至是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9日,二者中间隔了45天左右。


文章TAG:三伏  2017年的三伏是多少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