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过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不可以是初一吗。正月初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俗,就是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并且要夫婿要同行才可以,在民间被称为“迎婿日”,回娘家给岳父岳母带礼品这个习俗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把初二回娘家叫作“归宁”,六、初二吃面老辈人认为初二的面条要用初一做饺子的面来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的说法。
1、在农村,为什么要正月初二回娘家?
虽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这一说法,但嫁出去的闺女未忘本啊。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的许多活动已成固定习俗被沿袭至今,这些习俗不仅表达着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而且展现着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腊月二十四的辞灶、正月初一的发纸,敬天地神灵、祈天下福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大年三十的年坟,祭列祖列宗,谢祖先恩德;春节前的急返乡,盼的是家人的年夜饭;初一清晨的互拜年,拜的是宗族亲友情,等等。
这一切都是以男氏家庭为事主的活动,而作为岀嫁妇女们,真的就是娘家泼出去的水了吗?春节习俗事事以人为本、以情为线,时时以我为中心、点线结合,情系众亲人,这不,初二就要来到了,初二的习俗就是回娘家走亲戚,意为嫁出去的闺女永远也不能忘本啊,而且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背着个胖娃娃、坐着姑爷推着、开着的车高高兴兴、轰轰烈烈回娘家。
明天就是正月初二了,你准备好了回娘家吗?各地普遍的做法是,在初二的这一天,出嫁的妇女带上丰厚的礼物,带着儿女,由夫婿陪同前往娘家,除了孝敬爹娘,还要到叔父大爷家逐一拜访,对于长辈要给礼品,见了晚辈还要给压岁钱,当然了,长辈见了外孙也要给压岁钱的。礼品不在贵贱,有礼就行,压岁钱不在多少,有钱就行,恰在此时,是姑爷展现实力的时候,总不能太小气让丈人门上小看了,所以,礼品总是买的多一点,压岁钱总是给的多一点。
因此,正月初二也叫“姑爷节”,初二回娘家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过回娘家走亲戚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等良好祝愿的话使亲戚之间联络了感情、增进了感情,消除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世俗偏见。记住了,正月初二回娘家,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噢,
2、为什么农村过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不可以是初一吗?
为什么农村过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不可以是初一吗?说到大年初一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农村人的说法是担心会把娘家给吃穷了。具体是为什么担心会把娘家给吃穷了,很多说辞都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农村老俗话就说道说道是为什么?农村老俗话说,“三十晚上无外人”,其实在腊月二十九以前出嫁的女儿就不能在娘家呆了,要赶回婆家准备和婆家人一起守岁熬年,出嫁的女儿是婆家的人,这个从古代已婚男人称自己的老婆为“内人”可以看出。
民间俗语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这个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那对于娘家门来说就是外人了,但对于婆家来说是内人,这也是出嫁的小姑子和嫂子的区别,嫂子可以在娘家门过年,因为嫂子是娘家门的内人。考证过程中,发现梅州地区有把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叫“转外家”的说法,各地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描述,可见,娘家门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是“外家”了,
这样说来,大年初一不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也是有根据的了,因为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按照农村习俗是“初一拜亲”,做儿媳妇的自然要在婆家帮助公婆招待来拜年的公婆家宗亲。如果儿媳妇回了娘家不在场,会被人笑话的不懂孝顺公婆的,但根据农村人的说法,“女婿半个儿”,做女婿的既然是岳父母的半儿,自然也要视岳父母为亲父母,也是要及早去拜年的。
但大年初一要拜婆家宗亲,只有推延到大年初二,大年初二过了“吃穷日”,出嫁的女儿相携夫君儿女回娘家也是随理成章的事情。大年初二回娘家,娘家人会很重视的,这一天岳父母对女婿非常的热情周到,八个盘子四个碗的招待,为的是笼络女婿的人心,希望小两口子和睦相处,恩爱到老,少给岳父母添堵操心,国人对宗亲和姻亲的看重,从大年初一初二就可以看的出来。
文章TAG:娘家 正月初二 初二 为什么初二要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