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起名要有“字”呢。我发现汉朝带“病”字的名字很多,这和高官显贵及皇上名字带“病”字有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吧,西晋、东晋时期对名字避讳非常看重,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讳;长辈之中有的名字的字,子孙辈也要避讳。
1、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常能听到“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等称呼,其中“子龙”、“翼德”都是人物的“字”。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是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会在其旁边标上姓名和字,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起名要有“字”呢?其实,“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现了,到了周朝,“字”这一制度开始盛行,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字。
根据《礼记·檀弓》的说法,男子在加冠后便正式步入社会,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互相之间如果只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迎来二十岁的男子,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一个“字”,在与人交往时,互相称对方的字以示尊重。而男子自己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自己来叫,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示亲昵;当自己称名字时,则表示谦逊。步入社会,采用更多的是自己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方互称对方的字,显得即尊重又文雅,
至于字的内容,则大多是表示德行或解释自己的本名,因为它是用来“表德”,所以又被称为“表字”。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关的意义,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认为,人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而字则是表现自己的德行和愿望,用字来约束自己,从而起到督促的作用。其实,字刚刚诞生时,并没有特别严格和约定俗成的制度,于是民间的字既有后世广泛的两个字,也有仅一个字的,
比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还有西楚霸王项羽,羽其实是他的字,项籍才是他的本名,后人为了表示尊重,便称呼他们的字,渐渐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本名了。一言的字并不多,大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行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言,而两言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比如家中有兄弟数人,那么其字的首位往往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人孙坚生下四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而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同时的荆州还有以马良、马谡为代表的马氏兄弟五人,五人的话,就超过了“伯仲叔季”的四位,于是马良排名老二,字为季常,马谡排名老五,字为幼常。另外的著名三国人物中,还有诸如曹操,字孟德,“孟仲季”是古人将季节分成三段时采用的排序方式,可见曹操是家中长子;姜维,字伯约,则表示他是家中的老大;陆逊,字伯言,所以他也是家中的长子,诸如此类,
除了按照兄弟排名,就是和名字相呼应的字了。同样以三国为例,张飞,字翼德,飞和翼相关;赵云,字子龙,古语云:“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二者还是相关的。曹操的字则即表示排名,又和名相呼应,《荀子》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操”在名中,“德”在字中,可见曹操的名和字在取时都花了不少心思。古代取字的种类还有很多种,规则大体上比较自由,
2、为什么感觉东晋南北朝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后面有一个“之”字?
魏晋南北朝有些名人名字中带有“之”字大都是信奉天师道的暗语。东晋南北朝时期很多名人中带有“之”子,其实是宗教的一种暗号,隐晦的称呼,类似于佛教中“释永信”中的“释”字,法海中的“法”字、现代空昙法师中的“昙”字,著名的人物有裴松之(《三国志》注释作者)、刘牢之(东晋名将)、寇谦之(北天师道首领)、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等。
其中晋琅琊王氏一族中很多人的姓名之中带有“之”字:王羲之平辈的人中有12人;王羲之子侄辈中有22人;孙子辈中有12个人;曾孙辈中有13人;玄孙辈中有9人;五世孙中有4人,一大群带有“之”字的王家人,五代人72人带有这个特殊的字。(北天师道首领寇谦之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为其修建新道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带有“之”字的人是不是辈分字?在中国辈分字之中,有的辈分放在了最后一个字,按照这样的模式:姓 辈分 名,或者姓氏 名 辈分;第一种比较常见,第二种也有不少,相对于第一种则少很多。
文章TAG:名字 有字 带孝 古人 名字为什么带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