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杏花开。正式开始春暖花开,百鸟吟唱,东风习习,逐脱棉装。此时,农人们已开始中耕除草,整地种谷了。还有一说: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天了),老汉门前立,虽说不冷了,就是肚里饥。主要说明九快尽了,天已暖了,人又可以出外相聚说笑了。但此时为青黄不接之时(指过去)基本家家断粮。此时,除了个别年轻人留家整地春播外,其他妇,老又该拄着拐杖,掂个破篮,拿个烂碗,披个破烂衣,穿个露指鞋,可怜巴巴的到远乡逃荒要饭去了呀!。
农村俗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是啥时候?冬季偏冷还是偏暖?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夏至三庚数伏,冬至日起便数九。夏至冬至是一年热冷之极点。每年太阳都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夏至太阳到北回线后开始向南折返,秋分到赤道,冬至到南回归线后开始向北折返,春分到达赤道。年年如此。故有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至长,冬至至短之现象。太阳年年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走动,而生四季度化,冷热不同,也正是因此,有夏热三伏,冬冷三九之说。
伏是标志一年最炎热时期,热在三伏,夏至后三庚数伏,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从干支历看,夏至后日排干支,见第三个庚日算起为进入头伏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头庚为尾伏末伏,干有十,三伏是三十天或四十天,有时中伏有二十天。如此算法初伏必在小暑后,中伏在大暑前后,末伏在立秋后处暑前,大暑前后是一年最热的。寒冬数九,九从冬数。
冬至后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冻在三四九,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冬至到三九四九之时,正是大寒前后,一年最冷之时就在大寒前后。大暑对大寒,冷热极分明。冬至后十九日到二十七日为三九日,冬至后十五日前后交小寒,三十日前后交大寒,三九四九就在小寒与大寒间。关于冬至数九,冷在三四九,民间有《九九歌》,充分反映了九的变化过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中国农历中有“三伏”和“三九”之说,具体时间段是如何计算的呢?有哪些演变?
我国的三伏是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共十天。合称为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四十天)。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其中从中伏到末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与之相对的便是三九,所谓的三九即是从冬至日起见九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止共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
文章TAG:三伏 三九 老话 农村 三九三伏指什么时候 农村老话三伏有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