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场称为“贡院”,由中央指派官员主考,地方学政就不得干预了。中举之后算是拿到了铁饭碗,如果无心再进一步,那么在地方找任一个学官还是很随意的。或者长期参与会试不中者,可以向朝廷申请“大挑”,也就是向国家要个一官半职,就此安心工作。朝廷会根据举人的乡试成绩划分等级,一等的举人可以获得知县身份;二等的举人,会被授予教谕、学正的官职。
左宗棠就是以举人的身份入幕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举人更进一步的考试为会试,这也是三年一次的选拔考试,由朝廷于京城主办,主考官往往是大学士。这个考试就是选拔顶尖人才,录取名额不多,清朝最多一次录取406名,最少一次是录取了96名。所以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名臣,也经历过会试落第,左宗棠更是三次会试无一中第。
往往有个误区,将会试中第者称为进士,这是错误的,这个群体有个专属名称——贡士!贡士需要进行殿试,才有可能成为进士。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所以殿试通过了往往被称为天子门生。但殿试的淘汰率并不高,因为贡士选拔出来就已经代表着国家最拔尖的人才,殿试只是通过策论的形式,检测这些贡士是否为书呆子。进士的名次由皇帝钦定御批。
一甲前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因功名仅限于举人,在朝堂上总有人以此开他玩笑,面子上挂不住,后来慈禧太后就特赐了他“同进士出身”。恩贡的来源“教官及在籍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体考送,卷面书‘官’字、‘贡’字、‘监’字,另案发落。
”——《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贡生主要是指学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被推荐或选拔到国子监读书。正常的流程就是在各级考试中选取和推荐,这个选推基本上是每年或两年一次,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就有机会被选推,称为岁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送”至最高学府。前面讲过,秀才分为三个级别,其中只有廪生才具备成为贡生的资格。
而且廪生出贡,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台湾府学是每年一贡,台湾、凤山、诸罗县学每二年一贡。在岁贡的基础上,清朝还形成了几种选拔贡生的形式。比如“优贡”,这主要是针对地方学政而言,清朝规定,每地方学政三年一任,当学政任期满时,可以举行一次考试,择优者送入国子监。实际上是对学政工作的考察,而且清朝很多高官都是从治学开始的,比如纪晓岚担任过福建学政、张之洞担任过湖北、四川的学政。
文章TAG:乌日 贡是 八岔 贡节 同江 乌日贡是什么意思 同江八岔赫哲族乡举办乌日贡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