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少墓分前后,清明前扫墓表示人丁兴旺,有后代都会赶在清明前或清明当天扫墓。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说清明不烧纸钱,在我们这个地方没这个风俗,以前每到清明扫墓,除了坟头挂纸,还会烧不少纸钱,坟前香火很旺,蜡烛通明,燃放边炮。

1、清明节,老人说“清明当天不烧纸”,为什么有这个说法?

清明节,老人说“清明当天不烧纸”,为什么有这个说法

按当地风俗,清明扫墓(当地叫挂坟,也就是在坟头插根树条,挂上几片纸钱)。清明少墓分前后,清明前扫墓表示人丁兴旺,有后代都会赶在清明前或清明当天扫墓,过了清明就不会再去扫墓。说清明不烧纸钱,在我们这个地方没这个风俗,以前每到清明扫墓,除了坟头挂纸,还会烧不少纸钱,坟前香火很旺,蜡烛通明,燃放边炮,现在基本改变这种习熟,绝大多数人扫墓以插花代替,纸钱,蜡烛,香也不再点燃,纸钱摆在坟上,再插上香和蜡烛。

2、清明,还要不要烧纸钱?

清明,还要不要烧纸钱

我们这边呢,在过去清明节都会烧很多纸钱还有什么房子车子等等但是现在不像以前那样了,都改为种树和送鲜花了个人觉得,从孝心来讲,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多给些照顾关怀,有时间多陪陪他们胜过去世后烧成千上万的纸钱再从社会角度来说,提昌环保,保护树林同时保护自身及他人安全在野外用火最容易导致火灾,前几天那离我们而去的30位消防战士,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要杜绝火灾,保护大家的安全,那么从杜绝烧纸钱这些极易纵火的小事做起,

3、为什么中国有清明节的习俗?为什么又烧香烧纸钱?又是谁发明的?

为什么中国有清明节的习俗为什么又烧香烧纸钱又是谁发明的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文章TAG:纸钱  清明  说法  为什么清明纸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