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从文字改革的角度去考虑白话文的推广,使得刘半农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字里面没有一个合适的对女性的第三人称。而在英语里面,有对应的she,甚至还有宾格her。明清的古百话文里面只有一个总称第三人称的字——“伊”。而且这个“伊”所代表的含义特别多,甚至可以代表“你”。所以1918年,他特意发明了“她”以用来翻译she,因此“她”也就用来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自己没说,倒是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1920年,刘半农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创作了一首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次用到了“她”这个字。这首诗最终在6年后,被另一个语言大家赵元任谱成了曲,最终广为传唱。

结果不成想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社会的争议。特别是民国初期,女权主义刚萌芽阶段,很多新知识女性认为男女平等,加个女字旁,正是体现了男女不平等。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创“她”字毫无必要。刘半农前前后后被这个韩冰骂了整整3年。即便当时同样推广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大都也不认同“她”,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你是看不到“她”这个字的,你只能看到“伊”。

后来刘半农逐步趋于保守,又开始写文言文文章,最后和鲁迅先生形成了隔阂。不知道跟刘半农这段被骂的经历是否有关?但是随着这件事闹大,最终引起民国教育部的重视。在1932年,也就是刘半农死前的两年,教育部经过各个部门的慎重考虑之后,将“她”这个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表词纳进了中国汉字以及字典里,最后还被划分到常用字里。

为什么“妈”这个字会用一个“女”字和一个“马”字组成呢?有什么深意吗?

一个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的孩子如何称呼这个女人呢?“母”字甲骨文字形从“母”字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母”字是由“女”字加上两点构成。显然,这两点位于胸部,就是为了突出女人怀孕时两乳房的增大。当此女人将腹中的胎儿生出以后,胎儿应该叫此女人为“母”,当前人们也有叫母亲的。“妈”字金文大篆字形我们在称呼别人时,为了表示亲近,经常在称呼的后方带个“啊”,比如:小张啊、顺子啊等等。

孩子叫母亲为“母”,为了表示亲近,后面再加个“啊”,于是就称之为“母啊”,两个字一拼就成了“妈”。“妈”这个字甲骨文和古陶文都没有发现,最早出现于金文大篆,可见其明显晚于“母”字的产生。“妈”这个字是个典型的形声字,左边的“女”字为形旁,右边的“马”字为声旁,表达的意思就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我是国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者,欢迎交流评论,谢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女性  几位  称为  什么字很女性  这几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