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开发方面,沿海一线建立起一系列旅游景点,以中山路为核心的金融商业娱乐区、八大关别墅区相继建成,崂山风景区开发建设,栈桥整修扩建,水族馆竣工开放,湛山寺开工修建,第三海水浴场建成。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将市区向北发展至白沙河,向东扩展至午山,成为一长25公里,宽约4-5公里的带形城市,市区中心北移。
沧口及其以北至白沙河填海地及平坦地为集中工业区;市南为高级住宅区。建国之后,1981年提出发展隔海相望的黄岛区,辟建新港。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路名就像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
现在讲城市“文化论输赢”,而道路名称就是整个城市文化很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它与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把城市道路、桥梁、立交等称为城市建设的“硬件”,那么也可以把路名称为城市建设的“软件”。路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为什么青岛的道路都是以地名命名?
青岛的道路之所以都是使用地名来命名跟青岛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最早以地名来命名青岛道路是在清朝末年,青岛地区在被德国占领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以青岛第一批路名是德国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柏林街(今曲阜路)、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汉堡街(今河南路)、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南段)、依列女街(今湖北路)、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卢伊特坡尔德大街(今安徽路)、基尔大街(今泰山路)、柏门街(今肥城路)等。
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青岛,于是青岛的路名又进行了修改,但命名方式也跟德国殖民时期命名方式相似。如:佐贺町(今广西路)、万年町(今江苏路)、舞鹤町(今太平路)、静岗町(今中山路南段)、宫岛町(今朝城路)深山町(今河南路南段)、河南町(今河南路北段)、滨松町(今湖北路)、广岛町(今广州路)、横须贺町(今泰安路)、马关町(今肥城路)、若叶町(今陵县路)、麻布町(今曲阜路)等等。
文章TAG:命名 道路 省市 大陆 城市 为什么道路以城市命名 道路都用大陆省市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