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钟表,你说古人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计时的呢?
我国古代的计时装置大约在战国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按照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运用天文原理来计时的日晷。日晷一词中的晷,本意有影子的意思。日晷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太阳的投影的方向来计时。一般来说,日晷由晷针与晷面两部分组成。晷针与地轴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当太阳升起时,晷针的影子就投向刻有十二时辰晷面,古人就可以用它来计时。
但是,日晷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在夜间或者阴天使用。第二种是利用流动的物质来计时的漏刻与沙漏。漏刻在我国古代最早记录是在《周礼》中。漏刻是由漏壶与标尺两部分组成,其大致的计时原理是利用漏壶中水流的流入或者流出,标尺对应壶内的水位就是当时的时间。后来,因为漏刻在冬季容易冻结而无法使用,古代人改用流沙计时,这便是沙漏。
第三种便是利用机械结构计时的浑天仪。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于公元117年设计制造出了完整的浑天仪。后来,唐朝著名僧人一行等人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制造出了利用水力运转的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能够实现自动报时,可称之为是机械类时钟的鼻祖。除此之外,古人还会燃烧香盘、蜡烛等物品来计时。
为什么宋朝以前都是分食制,到了明代以后就成了合食制了?
其实不只是分餐制渐渐衰落,中国的许多习俗在宋代都发生了改变,例如跪坐在宋代就基本上退出了日常生活首先先搞清楚一点,什么是分餐制?分餐制并不是说不在一起吃饭,分餐制也可以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分餐制是不能共同使用任何餐具的,所有的食物都是一人一份,个人的碗筷刀叉(古代汉人用叉子)是不能触碰他人的食物的,否则就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分餐也可以在一起吃,但是不能共用餐具)我们今天常说一个词叫“染指”,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获取原本属于他人的利益,这个词的起源春秋时期郑灵公请王公大臣们吃甲鱼,但是在宴会期间,郑灵公故意戏弄公子宋,不给他甲鱼汤喝。受辱后的公子宋一怒之下走到郑灵公的餐桌前,拿手指伸进甲鱼汤里蘸了一下放到嘴里,随后拂袖而去。
公子宋的行为让郑灵公非常生气,他甚至表示要杀掉公子宋,而公子宋也密谋除掉郑灵公,于是郑国高层就爆发了一场“一条甲鱼引发的血案”。而“染指”一词就诞生于这件事情。在宋代之前,中国施行的是分餐制,就是大家一人一份饭菜,各自吃各自的,不能拿筷子夹别人碗中的饭菜,而拿手抓别桌子上的食物更是失礼。今天凡是出土的先秦餐具,基本上都是只能满足一个人的饭量,甚至还出土过类似于今天食堂餐盘样式的餐具,除了“染指”一词,今天“筵席”一词也是起源于分餐制,“筵席”中的“筵”字就是指分餐时代的竹席,由于古人是流行跪坐的方式,因此南北朝之前是没有凳子这个东西的,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跪着坐。
文章TAG:古占 史书 古占 用什么制 为什么能与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