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动机,我们就难以解读他的行为2岁的孩子,其心理特征是“全能自恋”,即他们认为自己是万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是因为他们的对自己能力的盲目无知,对这个世界的盲目无知,因为他们此时认为的世界,仅仅有他和父母,而事实也证实他是“对”的。2岁前,家长都需要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一哭闹,就可以得到满足,只要一做出反应,父母就会立刻给予孩子回应。
(因为他们的要求是那么简单,只是符合他们的生存基准的吃喝拉撒睡)。这就给与孩子一个错觉:我很强大,我能主宰父母和周边的一切,如果不遵循,我就可以毁灭它。以上是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02 孩子用这个动作展示什么?孩子不停地把玩具从高椅子上摔下来,他想展示什么?我很强大,我可以操控这个玩具--全能自恋这是一种掌控行为,玩具被孩子所完全掌控,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证实自己的“全能”。他从中得到“自恋”的满足感。看,我掌握了这个技能--引起关注当一个孩子学会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他会向周遭的人展示,展示自己的强大,也希望以此得到对方的认同。举个例子,2岁的孩子同样处于肛欲期,此时他会以屎尿屁为乐,他刚刚掌控了这个技能,是那么神奇。而孩子天生就有在群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寻找自我定位的欲望,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不管父母是因此而高兴还是因此责罚他。
他在学习,尝试去了解这个玩具永远不要怀疑一个孩子的好奇心有多强,“把玩具从高处摔下”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很普通,但对于刚接触的孩子来说,它就是极其新鲜的事物。如果我们大人要了解一个事物,例如手机,那么我们可以有很多方式:搜索参数,看简介,真实上手体验,购买,拆解...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知识层面都处于十分基础的状态,最后的了解事物的方式就是:打、砸、摸、咬、敲。
换言之,孩子是在用他仅有的方式,来尝试了解这个玩具是什么。03 家长可以怎么样做?如果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孩子的行为(心理)动机,否则我们将难以改变孩子。在以上的基础上,我们基本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是什么,那么我们才可以尝试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摔东西始终是不对的。不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在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时,不要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例如笑脸,例如夸奖“你好棒!你好大力气”。
文章TAG:椅子 什么从椅子上什么 从椅子上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