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八字看工作地点远近

订婚不一定要订婚期。

订婚一般双方父母会相互商讨结婚日期,但是不一定需要立即定下结婚的日子。

订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双方的远近亲属自家的孩子即将与另一半结婚,并介绍另一半给亲属。

一般来说,在订婚环节完成后,双方家庭的父母还会商讨结婚的日期,并初步定下彩礼嫁妆等事宜。结婚日期会初步确认在哪个时间段,具体日期还需要根据新人的生辰八字以及工作安排来详细决定。

8. 八字看事业远近

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不仅谈了游山的体会,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用一个八字成语概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9. 八字看工作离家远近

上班离家远和家近的区别就在于时间上。上班离家远的上班需要的时间要长,而离家近的上班需要的时间就短。比如我家住在县城里,可我工作的地方是在离县城13里的地方,步行需要1个多小时,骑自行车需40分钟左右,自驾车需20多分钟,而我的爱人,工作单位离家近步行只需10分钟就到了。可见上班离家远近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的长短。

10. 八字看工作单位远近

古代讲究男尊女卑,家庭讲究的是以父权制家庭为主的制度。

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在道德、行为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从出自《仪礼》一书,《仪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涵盖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明确了女性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的服从。同时制定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的要求。

“四德”出于《周礼》一书,《周礼》同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周礼·天官·内宰》中有“四德”一词,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五服出自《仪礼·丧服》,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五服,我们老家说五服主要讲的是父系内的近亲,父亲爷爷那一辈以内的都叫做五服近亲,再往上的就叫出了五服,相当于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了,甚至可以通婚了。

“古代五服”即:斩衰(同 ,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

主要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主要讲的是女方出嫁的礼仪。

简单说:

纳采:就是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属应允,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行“采择之礼”。

问名:男方遣媒人去女方家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进行占卜,确定结婚日期。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徵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吉: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

请期: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即结婚吉日,新郎往女家迎娶新娘。

这个传统其实还是沿袭下来了,媒人联系双方见面,然后商量订婚,根据生辰八字商定结婚的日子,再婚前各种准备,最后结婚,应该说这点保留的是最完善的。

“七出”出自汉代的《大戴礼记》。

“七出”即:不顺父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盗窃去。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得不到公婆欢心,不孝顺公婆:不能生育;与别人通奸;反对丈夫三妻四妾;擅动家中财产。以上这七种情况会被休。

汉代在提出“七出”的同时,还有“五不娶”,即:乱伦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恶疾的人家的女儿和没有母亲的长女,不可娶。

这两个规范用伦理道德把女人牢牢地束缚到婚姻的枷锁里面,在道德枷锁下面,使古代女人多数成为婚姻家庭的受害者、牺牲者。

让人欣慰的是,古代还有“三不去”,即妻子没有娘家可以依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公婆婆服丧3年以上的不能休。结婚时家中贫寒,后来富贵的不能休,也就是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这点对古代女性还有所保护。

除“三不去”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保护女性权益的制度。比如,“夫逃亡三年”、“妇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情况之下,妻子可以选择离婚,并且能得到社会同情和支持。

结语:即使到现在,自由恋爱、相处多时的婚姻还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在古时,女人见丈夫第一次可能就是婚娶之时,如若遇到通情达理的家庭还能安度一生,如若遇人不淑,则难免一生坎坷,人生就像买彩票一样,不能自己把握。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