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盎征伐潮、成等“五州僚”的部将中,很多是西江陈氏、南合州陈氏、越州陈氏、罗州陈氏、泷州陈氏的首领及其子弟。由于陈氏力量的强大及四处播迁,如今的潮汕地区、闽南地区,陈氏也有广泛居住。 粤东俚人是如何融合的呢?据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程乡(今兴梅地区一带)户口时,还没有主、客户之分。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载户口,潮州也未有主客户之分,梅州则开始有主客户之分,客户多是瑶人、畲人。

但客户也仅有367户。而据《元丰九域志》所载,仅仅将近百年之后,梅州客户即已剧增至6548户,潮州客户更多达17770户。到了南宋之后,作为粤东土户的俚人,居住在山里的部分逐渐融入到外来的畲人、瑶人中,一部分逐渐成为涯话族群中人,一部分迁走,一部分汉化。据澄海蔡英豪同志的调查,澄海程岗村,古时也是俚人的村寨。

时俚人有二支,一住陇之南,即今之程岗;一住陇之东,即今之管陇村。唐代岗上小庙门联有“保俚安庶”字样,祀赵佗。(当地俚人)以出海打鱼为生,性格大方,慨慷重义,人称为“浪俚”,以别于山俚。今潮语有“浪裂”一词,当源于此。男人喜缠腰,着短裙,后沿变为水布,现代潮汕农民尚广为应用。程岗村的俚人,现在已经融合为汉族,见证了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伟大精神。

  岭南各地(包括粤东)的俚人,也有迁入海南岛的,与原在岛上的俚人一起,发展为黎族。《辞源》注释“俚子”一词,便说是“古代对黎族的别称”。《元和郡县志》记载高州诚敬夫人的庙碑说:隋高祖时,海南“诸俚亡叛,敕夫人招慰”。可见,隋时海南黎族尚称为“俚”。俚人被称为“黎”,约始自宋代。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南方的一些本土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

宋代,各类史籍中普遍以“黎”代替了“俚”、僚”,作为今天海南岛黎族的专有族称。南朝梁代,由于儋耳之地俚僚(包括黎族先民)“归附”冼夫人,由她“请命于朝”,而重置崖州。隋初,冼夫人率领所属归附隋朝,又以“和辑百越”有功,隋文帝还赐给她临振县(今三亚市)汤沐邑1500户。“三亚”就是俚人言语地名,意思是娅(亚)王的土地,冼夫人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娅王(女性首领)。

  由于潮州地区俚人汉化得很彻底,潮州地区的族属,早已不可识认。不过,如今的潮汕乡村,至今还有不少以“黎”命名的,如潮安山黎(今住畲民),饶平黎坑、普宁乌黎村、揭西山黎潭以及今属梅州的大埔黎家坪等,均应是当年的俚寨。  古潮州包括今涯话区(部分)、潮州话、闽南话地区。清代以后的潮州只是指原广东潮州府地,主要是今汕头、潮州、揭阳、丰顺等地,称潮汕。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壮族  俚是  在壮族俚是什么意思  壮族的壮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