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死了的心都有了,就算是表兄弟,李渊做了这种事情也是灭九族的大罪,而且还是俩妃子一起,绝对是罪大恶极了。表面上看,李世民是让自己去“控制”李渊,但实际上是李世民将对如何处理李渊的“裁量权”交到了自己的手里,或许题主的意思是指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渊毫无作为,完全没有调动宫内卫士制止这场政变。

1、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是怎么大权旁落的,为什么没人帮李渊

李渊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亲情的皇帝,但凡帝王大多杀伐决断,对威胁自己统治,或者影响政权过渡的儿子们,或杀或囚,从来不心思手软,但李渊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例外。从隋末晋阳起兵开始,李渊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跟三个儿子的关系,(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嫡庶有别)所谓“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用来形容他对儿子们的感情也十分贴切,

后来帝国建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也没有因此而冷落了在军事上表现优异,且立有大功的李世民,使得秦王府的势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天策府选官员的权力,等同于在中央朝廷外,还有另外一个小朝廷的存在。笔者认为,李渊或许就是太相信亲情之间的羁绊,才忽略了他这种操作会对帝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直到传来两个儿子死讯的时候,李渊都不太愿意相信儿子们会为了权位最终到了兵刃相见的地步。言归正传,李渊从来就没有大权旁落过,李世民虽然在当时在朝廷的影响力跟太子齐王势均力敌,但武德朝的中枢宰辅、重要官员,都是清一色李渊的人,没有一个是李世民的,当时在京的军方代表李靖,李世民在发动之前,也是特意先探明了他的立场,得到其保持中立后才放心发动的,

玄武门之变的发动,是极其突然的,李渊对此毫无心理准备,而根据史书上记载,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天,太子齐王指使傅奕密奏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是相当严重的指责。在此之前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李渊对于兄弟之间关系怎么处理,甚至口不择言说要将天下一分为二,一半属太子,河东河北属秦王的荒唐话,由此可见,他依然试图避免因为权力导致兄弟反的结果,

李渊接到这个密奏,如果换了其他帝王,大概是直接把秦王拿下,再细细排查整个事情,或出于保护,或出于怀疑,反正这种方法才是常规做法,但遗憾的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李世民招来,把密奏直接给他看,要他解释。这可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李渊却当成家事来处理,由此可见,李渊确实不愿意将事情扩大化,以至于无法收拾的地步,而李世民一边掉眼泪,一边说自己无法解释,任凭处置,同时还说自己也有密奏,也就是太子齐王淫乱后宫,于是李渊最终做出了第二天三人对质的决定,

三个人对质又有什么意义,吵完架还能和好如初么?李渊还是太一厢情愿了。那么事情到了这里,对于题主的问题,其实也很清楚了,无论是太子还是秦王,他们俩都没有势力撼动李渊,一直以来都是李渊单方面的希望兄弟和睦,共治天下,李世民在受到李渊质询的时候,是胆战心惊的,也是因为这种心理,才间接导致了他连夜召集秦王府心腹准备动手。

于当时的环境而言,李世民的命已经掐在李渊手中了,他的主要势力在军中,而能够听他号令的军队在洛阳,在河东,长安城中能够调动的只有800人,所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如果说李渊此时已经大权旁落,何至于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完全可以假李渊之手,废掉李建成,正是因为李渊权力权威还无法撼动,而又无法改变李渊不二选一非要缓和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让李世民不得不铤而走险的。

或许题主的意思是指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渊毫无作为,完全没有调动宫内卫士制止这场政变,这其实跟李渊的性格,以及李世民的谋划有关。《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玄武门之变的经过记载,关于李渊,只写了他当时在咸池泛舟,李渊咸池泛舟这个操作十分不合理,头天下旨要召集三个儿子开对质会,怎么会自己跑去泛舟?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李世民在进入宫内之后,“挟持”了李渊,但这种“挟持”的方法,不是用刀架在李渊脖子上,直接逼着他转移到船上,而是一种隔绝李渊与外界联系的方法,笔者猜测李世民是以不放心在太极宫开对质大会,怕太子齐王对自己不利(当时太子的东宫在皇宫内,而齐王受了行军大总管要出征),强烈要求临时改会议地点,船上看起来比较安全。


文章TAG:李渊  登位  没人  最后为什么是李渊登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