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内涵,用一个字解释就是“无”。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子《道德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与“道”关糸就是,“德”是“道”的俱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
什么是“德”?
关于德的定义,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儒家的说法,应当还有一点,我记得不全。这些都能算到德里去。只是我个人认为,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矩就可以算是德,遵守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则就可以算是守德。利用自然的规律,按社会的规矩去行事就是守德。具体到现实中,比如现在大力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号召人们要遵守自然的规律,守住自然的德。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子《道德经》中说得非常清楚。为此需要正解,那就将问题“道”与“德”分开来论述,“道德”的含义就一目了然。首先来论述何为“道”。老子的“道”其实是人生处世哲理,但是还讲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为此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应天地。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内涵,用一个字解释就是“无”。也就是无为才自化,清静才自正,具体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道”并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一件东西,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规律。再来论述何为“德”。何为“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就是正直的本心,本性。老子《道德经》中把“德”分为“上德”与“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无心去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上德”之人越无意识,不刻意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却有意地表现出来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是勉强的,炒作的,这种表现还容易产生虚伪,作假行为。“下德”之人越有意识,刻意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
综上所述的“上德”与“下德”,就是“上德无为而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上德的人是不妄为,而且无以为。“无以”就是无意,没有主观地去作为,是无意地去作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意去作为,带有主观意念。这就是“上德”与“下德”有着本质上的根本区别。最后来论述“道德”的含义。
从以上论述的何为“道”何为“德”的理解,由此“道德”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与“道”关糸就是,“德”是“道”的俱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为此,“道”为体,“德”为用,两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而形成“道德”,这也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
这两个字(德,徳)都念de吗?为什么有些书法家都写后面这个呢?
同为德字之音,少一笔之写,常见与书法艺术之书写,此等情况,在书法作品见之甚多。比如:王義之《兰亭集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惠之便少写二笔,以心之二点以代之,变形之写如岸字,常写作㟁,群之写成羣等不一而举。这应属于一个独特书法艺术的范畴,历来久远。孔子在删订《春秋》之時,增减一笔,以誉褒贬,应属来源。德有几个层面,修养与心有得,曰德。
文章TAG:德字 造字 本义 德 是什么字 德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