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巳节”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为什么说它又是“情人节”呢,“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正月是农历元月,“宵”为夜,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这也是“元宵节”名字的由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但可不是传说中的“七夕”,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
1、七夕情人节是什么样的情人节?
七夕并不是情人节1、来源和文化的区别。七夕是讲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农耕文明的历史社会,体现崇尚自然的文化;而西方的情人节是反映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和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人性的回归,西方情人节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七夕体现了古代封建传统的思想。2、人物参与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每年的七夕古代的女子都会进行乞巧活动,祭拜编制手工艺品,单身的姑娘也会在这一天祈求姻缘。
而西方的情人节是情侣的节日,男性向女性赠送鲜花、巧克力等,3、心理差异的区别。西方情人节的瓦伦丁殉难传说被称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七夕是一个天各一方的爱情故事,一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天团聚,直至,异地的恋人或者是相隔遥远的夫妻都被比作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2、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哪天?
据有关资料,中国情人节有三个,它们是“元宵节”、“上巳节”和“七夕节”,“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元月,“宵”为夜,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的月圆之夜,这也是“元宵节”名字的由来,“元宵节”是以热烈喜庆的赏花灯为习俗。那么,为什么说它又是“情人节”呢?“元宵节”与爱情有着很多美好的元素,
有诗歌:北宋欧阳修“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元夕》)之句,以抒发对情人思念的苦衷;南宋辛弃疾“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之句,描绘了元宵夜男女爱恋的情境。有传统戏曲:《陈三五娘》戏曲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一见钟情,后来又拍成戏曲片在全国各地上映;《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之夜订情;有故事:《破镜重圆》中,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的故事等等,
这些都是形成“元宵节”情爱故事的元素。“元宵节”爱情故事元素的来源,与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封锁有关,封建社会的妇女,平时是不能随便出去逛街的,尤其是夜晚。但是,每年的元宵节夜晚可以上街,妇女可以到大街上赏花灯,参加猜灯谜等活动,就这么一次机会,被妇女们抓住,制作了许多爱情故事。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元宵节活动,就是吃元宵、观灯、猜灯谜等,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情人节”的含义,
这可能与汉语对“情人”这个词汇有贬义的成份有关,这个“情人”有情妇、情夫、男女暧昧、乱搞男女关系的意思,不宜宣传,很可能是因此而销声匿迹的。“上巳节”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传这天是黄帝的诞辰日,是纪念黄帝的日子。后来,三月三日这天,又增加了少女成人礼的内容,并举行少女成人礼仪式,所以,人们把三月三日这天叫了“女儿节”、“桃花节”了,
女人们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游玩,“上巳春嬉”。她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踏歌载舞,驱邪除崇,李白的一首诗《忆秦娥·箫声咽》,使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诗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之句,“年年柳色”,指的就是农历三月三日的情人节,人们透过这首诗,看到了当时情人节的浪漫情景:情人爱恋,漫步灞上,折柳相赠,水啸相伴,男女欢爱。
“垂柳无端馈赠别”,以柳为情,情在柳上,“年年柳色”,涌现了许多男女相爱的情诗、情歌、戏曲和故事,宋代之后,理学盛行,礼教趋向管理森严的地步,“上巳节”风俗必然会渐渐衰微,“情人节”也随之声销迹灭了,令人十分遗憾。“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七夕节”是女人的节日,“七夕节”源自对星宿(婺女星)崇拜。
文章TAG:情人节 七夕 农历 农历多少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