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公主称呼的由来,公主是对中国古代对皇女(帝女,皇帝女儿),王女(君主之女),宗女(君主同宗的女儿)的称号,简称为主,与公主对应的男性称号为王。在古代,很多地位低微的老百姓家里的孩子姓名都是很随意的,说古代公主是有自己的姓名的,只不过因为史官记载历史事情太多,所以姓名直接用封号代替即可,而且只用其名也不太好。
1、古代皇帝到底给不给女儿取名字?为什么有的公主有名字,有的却只有封号?
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古代男尊女卑思想比较严重。在古代,很多地位低微的老百姓家里的孩子姓名都是很随意的,有一些甚至就一个姓。还有一些嫁为人妻的就以某氏来称呼,那么帝王家也是这个样子的么,答案是肯定不是的啊。因为平常百姓家庭地位低微而且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也很难起一个好的名字,所以取得名字大多都比较简单,很多寓意孩子长得壮实,茁壮成长即可,
而帝王家就不一样的,帝王身份显赫,所以起的名字自然也就是比较高雅,有寓意。所以帝王家会给女儿取名字的,那为什么有的我们会发现公主只有封号没有名字呢?比如太平公主,很少听到他的名字,只有封号太平公主。其实史书中也有记载,只是比较少,《全唐文》中崔融撰写的《代皇太子上食表》中出现过:“臣某言: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
诗人之作,下嫁於诸侯;易象之兴,中行於归妹,”其中就说到太平公主的名字叫“李令月”。所以说古代公主是有自己的姓名的,只不过因为史官记载历史事情太多,所以姓名直接用封号代替即可,而且只用其名也不太好,没有突出贡献,地位显赫的人,史官一般不会记载其姓名,毕竟史官写的时候也需要精简一点。还有就是史书文件的丢失,我们知道朝代更替,战争爆发,都会有史书或多或少的损坏和丢失,
2、古代“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要理解公主和格格的由来和称呼的特定人群,还可以通过称谓的不同了解一下民族的文化差异及进程。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公主称呼的由来,公主是对中国古代对皇女(帝女,皇帝女儿),王女(君主之女),宗女(君主同宗的女儿)的称号,简称为主,与公主对应的男性称号为王,《大明宫词》陈红饰演的太平公主《公羊传》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周天子嫁女儿,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的意思,公爵主婚,便是公主的由来,周天子女儿也叫“王姬”,此后“王姬”成为了帝王女儿的代称,王姬仅仅是称谓,并非封号。而诸侯的女儿也可称为公主,或者君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公主的发展史,知道这个封号的特定人群。战国时期,周天子之女专称王姬,诸侯之女称公主,秦灭周后王姬之名废除,
秦国时延续周制,女子皆称性,就是君王女子称“某嬴”,秦朝统一六国后,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之女为公主,所以,公主作为皇家女子专称起于秦朝。但皇女不同于公主,它是封号,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大多数朝代不会被授予公主称号,反而宗室之女会被授予公主身份,迎娶公主称“尚公主”,公主下嫁称“将嫔”,到了汉朝,皇女和宗女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王主”。
从名称封号和食邑上有所不同,王莽时期改公主为室主,东汉时期翁主称号不见,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诸王之女以乡,亭为封号,称乡公主,亭公主,所有公主中有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刘姓藩王。三国时期延续汉制,但皇女或姊妹未必都封公主,也有夫人之类封号,晋朝仍称公主,改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公主。
南北朝多有宗女封为皇女,成为公主,以郡县名为封号,隋朝之后,公主封号基本成熟,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郡公主,亲王女封县公主。唐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为郡主,亲王女封县主,其他与隋相同,宋朝有所改革,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封号,比如延庆公主,婚后改以国名称某国公主。
文章TAG:公主 姓氏 名字 古代 古代公主的姓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