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序在古代并称为学校,也有解释为。”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又有流水环绕,意喻为阴阳拱合、教化流行,“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时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说(《说文》),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
1、你知道你的家乡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吗?有什么历史故事?
我的家乡是山东临淄。一,临淄历史悠久,曾经是春秋战国时代历经800年的齐国古都,临淄最早叫营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即位后,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二,临淄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化中心,(1)临淄曾经在中国先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姜太公曾在这里治国;齐桓公在这里称霸;齐威王在这里称雄,其中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太多太多,当然故事也就数不胜数,如:姜太公治齐的系列故事,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系列故事,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等等等。
(2)临淄曾经是先秦最繁荣的工商城市,商圣范蠡“三至千金,两次散金”的故事就发生在齐国;子贡在临淄经商,成为了巨贾,才有资本让孔子在诸侯面前“分庭抗礼”。还有宰相管仲如何吸引外商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3)临淄是先秦时期稷下学宫的所在地,诸子百家云集,百家争鸣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致天下之奇士,综百家之伟说”。
2、山东在古代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山东在先秦时期指崤山以东或函谷关以东地区,一般秦国以东都可以泛称山东,之所以出现山东的概念,我认为主要因为秦国,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更勇武彪悍,在其他诸侯眼里也更野蛮落后。但秦国在春秋时期是重要大国,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国眼里函谷关既是地理节点,也是视野和格局的分界点。有点象欧洲人眼里的近东中东远东的概念,因欧洲很长一段时间主导了世界的格局,
3、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塾:是形声字,“孰”通“熟”,意思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园地、地方;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时,瓜果作物成熟后摘收回来,就堆放在宅门内两侧的走廊或堂屋里,是家人、族人们聚合尝鲜的地方。
但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会在特定的季节使用几次,平时大都空闲着,于是也就被兼做教书就读之所,西周时,这种规制已经被确定下来,成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为家塾或私塾。《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规模,按周礼的规定是“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见《礼记·学记》郑玄注、孔颖达疏),
古时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之内以二十五户人家为单位,找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层的学校,叫做“塾”。想来这“塾”的规模也堪可观,如若是每户有四、五个学龄孩子(在非计划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学生呢,庠(xiáng阳平):也是个形声字,“广”字就跟房屋有关。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
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在夏、商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可见中华教育体制之悠久,序: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也做为学校的别称,《周礼》记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
文章TAG:名字 古代 山东 古代叫又叫什么名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