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村长大,爱好谚语,更喜收集农谚,现就以农谚中气象谚为题,提供一束。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题目有点大,农谚关系很广,农林牧副渔,节气时令气象等等,哪不有农谚,农谚只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畴而产生;名言涵盖了农谚,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狭义的讲是农谚,但广义的讲它又是农业方面的“名言”。
1、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农谚俗语?
农历七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在民间,俗称鬼节,据说是鬼魂出动游荡的日子,为此,老祖宗们留下相对农谚俗语,看看有没有道理。谚语:七月半祭祖,七月半:也就是七月十五,也叫七月半,鬼节或者祭祖节等等,是传统的祭祀节日。这天,在民间通常会祭拜祖先,其核心是怀念祖先,传承孝道文化,谚语:七月半,鬼门开;七月半,鬼乱窜。
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鬼门大开,阴间把鬼魂全部放出来,放松放松心情,欣赏人间美景,再食人间烟火,因此,到了这天,他们到处乱窜,四处游荡。老祖宗常常告诫人们,注意规避,尤其是这天夜晚不要乱转,谚语:“七月中,腊月半,阎王不请心也颤”。“七月中”:也就是指七月半或者是七月十五,鬼门大开之日,“腊月半”:腊月是指农历十二月,也就是十二月十五,实际上到了年底了,是百神下界之时。
2、农谚与名言有哪些区别?
这要先从农谚与名言的相同点说起,二者都是人们多次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并经过人们频繁的口口相传而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二者的不同点就在于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农谚包涵的内容少于名言。农谚只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畴而产生;名言涵盖了农谚,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狭义的讲是农谚,但广义的讲它又是农业方面的“名言”,
3、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这些农谚都太实用,值得收藏!农谚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农耕劳作结合天气变化形成的经验总结,已经相传非常久远了。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还有一些预测年景的农谚,比如说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几屠几猪等等,都是出至《灶马头》这本书中,
比如,我们说的“几龙治水”,指得就是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像2021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二,所以叫“二龙治水”,而2022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八,所以叫“八龙治水”等等,感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去自己到网上找找,自己就能推断出来,一看就懂。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
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是喜欢跟着节气来判断啥时候种啥,啥时候收获,这在天气预报里是没有的。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下面分享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仅供参考交流!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我们知道阳历是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应四季,地球公转一圈而制定的历法,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但是,阳历有一个缺陷,就是阳历不能体现“月相”变化,阴历,是咱们相对较早的纪年法,又称旧历。它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计算,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为12个月×29.5天=354天,和阳历相比一年相差10多天,古代农民发现阴历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体现四季变化!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还是看月亮?只看月亮的周期变化又不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农事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一些学者在阴历的纪年基础上,又把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季节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纪年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中有三候,每候有5天,一共有七十二候。比如,大寒节气中有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老祖宗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能如实反应季节的变化特征,这是我们老祖宗伟大智慧的结晶,值得被传承!我们现行的阳历又叫新历是孙中山时确立启用的,和古代说的阳历有所不同。
文章TAG:农谚 俗语 谚语 农谚和谚语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