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目不转睛地看每张图像的时间,标志了其对每张图像的喜好和厌恶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猴子看高仿真的3D猴子图像的时间最短,表现出了本能的厌恶。这说明,我们人类在恐怖谷效应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孤立的,就像猴子一样,我们生来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倾向。猴子恐怖谷实验:中间图像为高仿真3D猴子这种进化而来的生理防御可能与交配和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有关。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优秀配偶的辨识能力和对劣质配偶的规避能力。“像人又非人”的存在在外表上标志了低存活率,低生育率,也许因此引发了我们的厌恶。类似的,这样的外表也可能预示了恶疾、病菌、死亡,会使我们产生自然的规避行为。我们对于重病病人、尸体会产生本能的反感,也是同样的生存机制。另一方面,“像人又非人”的存在象征了异化的人类自身,也许会激起人对于自身生存状态和存在意义的担忧,是否自己也是徒具外表而毫无灵魂的机器呢?这也会导致我们产生抵触的情绪。
电影《异形》中的Ash最后发现是个生化人 在认知方式的解释中,研究者将恐怖谷效应定义为一种“认知不确定 (perceptual uncertainty)”。这种“认知不确定”源于类别界限的模糊,一个无法轻易放在“人”的类别,也无法轻易放在“机器”的类别的事物,就会让人产生认知焦虑。这种焦虑在其他一些“杂交”型事物上也有体现,比如转基因食物、变性人等等。
还有的解释则认为,当一个机器人表现的大部分还是一个机器人的样子的时候,我们会默认它为一个机器人,并对其“非”机器人的部分、即像人的部分格外关注,因而容易建立情感联系和同理心。而相反的,如果一个机器人十分像人,我们会用“人”的要求去看待它,从而对于它“非人”的部分尤其关注,容易对它的异样特征产生反感。总而言之,这属于一种对事物的心理预期与事物的实际表现出现矛盾时所产生的不适和厌恶。
艺术家Patrcia Piccinini创作的杂交动物雕塑 - 直观上就觉得诡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感知恐怖谷效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文化对我们对恐怖谷效应的敏感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死寂 (Dead Silence)》,《人形师》等恐怖电影使得很多人“后天获得”了一种对于人偶、木偶等事物的恐惧症,大量五毛特效CGI则让我们对于差火候的CG人物见怪不怪,而伴随着CGI、机器人这些事物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可能对于恐怖谷的敏感度要弱的多。
如果恐怖谷效应真的与“人”和“机器”之间的类别认知混乱有关,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我们对于“人”和“机器”的定义的不断更新,这种认知焦虑可能也会逐渐消失 (或者被“人类”和“后人类”之间的差异所取代)。电影《死寂》cognitive dissonance和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加上人类对面部和肢体语言的特殊敏感度,造就了奇特的恐怖谷。
有人说“小朋友只要溺水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可以救活”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或案例?
这确实是个段子。是个可能害人性命的段子。1. 溺水不超过一小时就能救活,这句话会害死医生。对于一个溺水心脏呼吸停止的人,不做有效的心肺复苏,必死无疑。而即使溺水仅仅五分钟,只要发生了心脏呼吸骤停,就没有人敢说一定可以救活。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想起死回生,那是与死神战斗,并不容易。溺水超过五分钟,大部分溺水者缺氧窒息将意识丧失,随后很快心跳会停止,心跳一旦停止,血循环停止,大脑细胞就开始出现损伤。
心跳停止超过10分钟,大部分将不能复苏成功。而这个段子简直狮子大开口,居然说不超过1小时就可以复苏成功,显然不靠谱。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确实曾有零星个案报道,1小时溺水后复苏成功的案例,但这几乎不可复制。如果公众广泛接受这样一个概念,会对溺水心脏骤停产生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给医生的急救带来额外挑战。如果医生不能达到这样的预期(几乎不可能达到),将可能面临人身攻击。
2. 倒背控水。这种急救方法会害死溺水者。溺水者浸没水中,先屏气,后气管痉挛,最后昏迷心脏骤停。有些肺内没多少水,即使水吸入肺内,也不容易控出来,控出来的是胃内的水,这并无急救意义。对于意识清醒或者昏迷但有呼吸的溺水者,肺内基本无水,无需控水。对于溺水心脏骤停,控水会耽搁心肺复苏,减低溺水者存活的机会。
文章TAG:汪星 附体 善待 魂魄 魂魄附体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善待汪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