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君子行内容

宋 张载《君子行》-诗词正文 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开物象未形,弭灾忧患前。公旦立无方,不恤流言喧。将圣见乱人,天厌懲孤偏。窃攘岂予思,瓜李安足论。

君子行内容

2,君子之行的古今异义

君子:古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今义:对人的尊称。
君子:古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今义: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君子之行的古今异义

3,君子之行行字怎么解释

器:器具。整句解释如下: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行:指操守,品德。君子之行:有道德修养的人。

君子之行行字怎么解释

4,君子行于道路原文

君子行于道路 【原文】 曾子曰: "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 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 "无乃畏邪?"曾点 曰: "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 曰: "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 【参考译文】 曾子说: "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 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 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 "怕不是遇难了吧. "曾点说: "即使他要死,我 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颇渊最后才到,孔子说: "我 以为你死了. "颇渊说: "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 "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5,关于陆机的君子行鉴赏或解释谢谢

赏析《君子行》,自然要回到那个年代,回归到作者身上!魏晋时期是大动荡时期,也是文艺和思想大繁荣时期,那个时候的士大夫阶层人物在初期是比较有抱负和进取心的。作为陆逊之孙,怀抱利器,青年时期适逢西晋一统天下,当然有兼济天下的愿望,也有强烈的自我要求,做堂堂正正的君子就是他的强烈自我要求之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这些语言其实是比较直白的,一看就懂!第一句就是说作为君子就要防患于未然,不要身处于让自己有可能被怀疑的地方!以下就是对一些有可能引起怀疑的情形的列举,瓜田纳履,李下正冠,嫂叔亲授,长幼比肩! 然后又是谆谆告诫,即使辛勤的劳动,谦虚的待人,还是会落人与话柄的,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自己也要很艰难地做到。 以此来说明做到君子的言行不是一件容易事,恐怕这是陆机对自己的强烈要求,自然也是对世人的期许!语言简洁明了,意蕴深远,思想高洁,正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搜一下:关于陆机的《君子行》鉴赏或解释,谢谢

6,君子行的作品注释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在瓜田里不弯下腰来提鞋子,(免得人家怀疑摘瓜),在李树下不抬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慎独是儒家修行的高境界要求,意思是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甚独难”是比慎独还要难的意思。)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⑵白屋:即贫家的住所。指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⑶一沐三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作“一沐三捉发”。握发吐哺,就是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意思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发,中止洗头来接待士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食物吐出来,来回答士人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周公勤于政事,寝食不安;二是周公礼贤下士,接待贤士特多。后世常以此形容求才殷切,礼贤下士,争取人才。如《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对公孙述不礼贤下士不满,对同伴说:“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亦或以此说明勤劳国事。如王充《论衡·书解篇》:“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说他们虽然极忙,还能著书一立说。三国曹植《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曹操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后人称吐握、吐哺、吐哺握发、握发吐哺,都是从这一典故引出的不同说法。

文章TAG:君子  君子行  子行  内容  君子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