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咸阳周陵是不是文王和武王的陵墓

否,
应该不是

咸阳周陵是不是文王和武王的陵墓

2,秦王墓在哪里

咸阳的“周陵”就是秦王墓吧,我记得专家是这么说的
是秦始皇吗?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秦王墓在哪里

3,真正的周瑜墓到底在舒城还是庐江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 明代 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 年代:东汉 [1]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军二东路横街朝墓巷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真正的周瑜墓到底在舒城还是庐江

4,周武王的墓地还是一个谜吗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 。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 ,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 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文武周公墓,过去相传在陕西咸阳城西北。但唐代萧德言等撰写的《括地志》则说:周 文王、武王墓都“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临潼渭水北)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并认为在 咸阳西北一十四里的是秦惠文王陵,在咸阳西十里的是秦悼武王陵,“俗名周武王陵, 非也。” 据说是 ,但无法考证。
现在所谓的周武王陵其实是秦国国君的墓,但是现在知道周武王陵在现在的咸阳和西安附近,不过已经被五代温韬盗掘过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有哪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人们之前对历史的认识

传说中的周王陵 考古证实为秦王墓  在咸阳市城北6公里处,有南北两座古墓,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传说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毕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两朝所立石碑四十余座。但是,它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周王陵呢?  考古结果证明传说有误,周陵其实是战国晚期的秦王陵墓。2007年,考古人员对陵园进行全面勘探,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陵园内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残砖块、瓦片,残瓦片外表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素面圆瓦当在战国早期还有一些,战国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纹瓦当同于秦咸阳遗址所发现的纹样。  考古专家说,之所以认定是秦王墓主要有三大依据:一、根据《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可见自宋代,就有周陵的误传。二是陵园的布局为南北方向,而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亚”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三、最重要的是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应为战国晚秦时期。考古专家推测周陵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解开了周陵的谜团,那么西周王陵在哪?至今还是个谜团。有说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说在咸阳附近,也有说在周公庙附近,至今没有定论。
比如海昏侯墓

6,秦王墓在哪里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咸阳塬上的“周陵”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陵、周武王陵,我省昨通报2007年考古成果时推翻这一说法   位于咸阳塬上的“周陵”,多年来一直相传南陵为周文王陵,北陵为周武王陵,而史学界关于“周陵”的时代究竟为西周、战国秦还是西汉,一直在争论之中,这一谜底昨日得以揭晓。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在全省2007年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考古发掘初步判断,所谓的“周陵”既非周王陵,也非西汉墓,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的秦王陵墓。误传“周陵”为周文王、武王墓自宋始   “周陵”位于咸阳市城北6公里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人们都传说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现在墓有南北两座,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毕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两朝所立石碑四十余座。   有专家根据清代《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可见,咸阳塬上之陵,非周陵,传为周文王、武王陵墓自宋朝就开始。   对周陵属于何朝代,长久以来,专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专家们分别持有:应为西周王陵、战国秦君墓、西汉君王墓三种推断。发现 两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   焦南峰说,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对周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探,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并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藏坑、161座陪葬墓。   考古发现,周陵的外陵园园墙由墙垣和外围沟两部分组成。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另外,在陵园内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残砖块、瓦片,残瓦片外表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素面圆瓦当在战国早期还有一些,战国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纹瓦当同于秦咸阳遗址所发现的纹样。释疑 三大证据论证为秦王墓   焦南峰说,结合以往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调查勘探成果等,他们初步判断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证据一:根据《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证据二:陵园的布局为南北方向,而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亞”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   证据三:根据陪葬坑内排列比较混乱等原因判断,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的是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应为战国晚秦时期。   焦南峰推断说,周陵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谜团“周王陵”到底在哪儿   周陵既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专家们分析说,周陵至今仍然是个谜团。   2004年周公庙遗址群的发现,曾让考古界振奋不已,随着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然而至今仍无法判定是否就是西周王陵。   那么,周王陵到底在哪?据专家分析,后代的陵一般有封土,文献记载也多。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文献更是鲜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根据文献“周文王冢在杜中”,也有专家推断周陵墓有可能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人推断在咸阳附近,或在周公庙附近,至今没有定论。唐建陵、贞陵、崇陵中均发现蕃酋像,专家推断—— 唐18陵中均应有蕃酋像  据了解,我省全年共对165个项目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蕃酋像一般比文武官像矮   建陵是唐代第七位皇帝肃宗李亨的陵墓,贞陵是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墓,崇陵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去年考古人员在这三座陵的考古中均发现了蕃酋像,有的还有毛坯石人、牵马人、石狮等。有的石像为袒肩露背南亚风格、有的着唐代官服。虽然新发现的石像多已经残缺,但形象各异,造型精美,为以前所罕见。   “以往在唐18陵中只有7座陵发现了蕃酋像,现在推断18座陵中应该都有蕃酋像。”考古专家分析说,这些蕃酋像大多是唐朝时期周边的小国、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而且造型应该与真人大小相似。与唐朝文武官的石像相比,显得矮小了许多,专家分析这可能体现了当时的一种尊卑关系,体现唐朝“万邦来朝”的大国风采。临潼发现全国规模最大秦墓   在对临潼新丰战国秦墓群的考古中,发掘显示,大部分墓葬应为中小贵族墓葬和普通平民墓葬。这批古墓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一批秦墓。   据介绍,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临潼区文管会去年在新丰进行了勘探,共发现古墓葬600余座。发掘清理400余座墓葬,其中绝大多数为屈肢葬秦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显示其时代较为集中,均为战国中晚期至秦统一时期。   新丰为秦时骊邑、西汉时期新丰古城所在地,这批古墓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一批秦墓,其中小型秦墓与修建秦始皇帝陵而建的骊邑有关,为骊邑的公共墓地所在。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周艳涛 强军 采写

文章TAG:周陵是谁的陵墓  咸阳周陵是不是文王和武王的陵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