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百家姓的起源

据说是根据以前部落的图腾来的, 以前部落图腾后来发展成都是象形字, 据说中国一共有2万多个姓氏.

中国百家姓的起源

2,百家姓的由来

我国的百家姓,曾有三个版本,北宋时编的《百家姓》收集了408个单姓和30个复姓。而我们文昌现在只有单姓145个。 现在人们一说起百家姓,就是《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然而,把“赵“姓作为第一姓,排于438个姓氏之前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部《百家姓》为北宋时所编,宋代皇帝姓“赵“,故尊“赵“为第一姓。皇姓为天下第一姓,谁敢说个不字?而在明代编的《皇明千家姓》,又因为明朝皇帝姓朱,便改“朱“为第一姓。而清代编的《御制百家姓》却改“孔“为首姓,原因是清代尊孔,故将孔老夫子之姓定为第一姓,这也顺理成章。
祖宗传下来的只要他知道拉!呵呵!!

百家姓的由来

3,百家姓的来源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来源于民间!

百家姓的来源

4,姓氏的来源及形成简表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5,姓氏是怎么来的

中国姓氏起源 姓氏图腾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我想…应该是从土地里种出来的。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6,姓氏的源流

姓氏源流引言姓氏,对我们而言,都不会感到陌生吧!事实上,我们生活在的这个地球上六十三亿人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姓氏。虽说,姓氏为我们所熟悉,然而,这些姓氏都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此咱们就探解一下吧中华姓氏的源流吧。最初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有名,却没有氏。古时候也有法律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氏的几种来源其实,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了,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我们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姓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姜、姚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秦、楚、韩、魏、赵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 3、以邑为氏。邑为采邑,是帝王以及各个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临漳县西),岔生后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经不复存在。 4、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5、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的姓有裴、陆、欧阳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蔗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之公子充石,字皇父,起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姓氏也出自于别的姓氏。就那我们中国最大的姓氏——张姓来说吧。张姓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氏,最新的统计,世界上有一亿多人姓张,据资料说,张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主祀孤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张姓也自此流传至今,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世界各国“三大姓”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d;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大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大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大姓是:徐、朱、林、马、孙、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第三大的十个大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四千到六千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结语事实上,中华姓氏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延伸与演变。其蕴涵的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姓氏背后都会有一段段其特有的故事与意义。我们的研究无法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就有赖于大家去研究与探索了。另外参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ec51e6160b4e767f5acfce18.html

文章TAG:姓氏起源一览图  中国百家姓的起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