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制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规定、限定、约束。

古代的制是什么意思

2,增其旧制 中的制古义今义

古:规模.今:制度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增其旧制 中的制古义今义

3,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

贾谊数次上奏,说到有些诸侯兼有数郡,这不是古代的体制,应当渐渐地削减他们的实力
贾谊数次上奏,说到有些诸侯兼有数郡,这不是古代的体制,应当渐渐地削减他们的实力
(1)于是:与现代汉语同义.(2)天子:皇帝,这里指汉文帝.(3)疏:疏远.(4)用:采用;采纳.(5)议:意见.(6)以+人名+为+官职:任命某人做某官.(7)太傅:即皇子的老师.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连接好几个郡,(这)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他的意见).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

4,宋承唐制是什么意思

就是唐朝的一些制度,被宋朝沿用,如科举制
很文学的题目。阁下是考研吗? 明朝李东阳的复古论点“轶宋窥唐” == 李东阳(1447~1516)以台阁重臣的身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明史·李梦阳传》),在当时文坛具有很高的声望。永乐以来,台阁体的盛行,给文学创作带来不良的风气,作品苍白贫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造成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沈德潜等的《明诗别裁集》曾说:“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而真诗渐亡矣。”在这种情况下,李东部等人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如他提出学古乐府应“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矣”。又认为“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律者,规矩之谓,而其为调,则有巧存焉。苟非心领神会,自有所得,虽日提耳而教之,无益也”《怀麓堂诗话》。这些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当是无可厚非的。值得一提的是,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明代中叶崛起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继承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

5,古代的纸分哪几种各用什么材料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6,古时候人们用什么来计算数字

古代人计数方法如下:一、结绳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易·系辞下》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意思是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绳结来计数,后来圣人们则以书契计数。百官利用此来治理政务,百姓通过此来知晓世情。结绳计数直到20世纪中期一直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延续着。而且不止是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类似的计数方法。据说,古秘鲁印加族人(印第安人的一支)用来打结的绳子名为“魁普”(quipus),表示的数目清楚、完备,用来登录账目、人口数及税收数。二、书契记数古代计数结绳方法之后出现的计数方法。当时主要用于剩余粮食数量的计数。“书契”指的就是文字。因为这些刻有文字的竹木简经常被用作订立契约关系的凭证,因此“契”和“书契”也有“契约”的意思。现今常用的“地契”“房契”等词的意思正源于此。至于“契”字在“默契”等词语中表示情义相投的意义,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管子·揆度篇》记述:“上古结绳,后易之以书契。”即是用刻刀将数刻在兽骨、竹木、龟甲、土石崖上,以便长久保存,不易损坏。三、算筹计数算筹是我国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出现年代现在难以考证,但据史料推测,至迟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时已经出现。算筹制作规范、体积小、便于携带,更利于精确计算,作为一种计数方式,显然要比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成熟得多。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算筹都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算筹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跟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计数法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古时候人们是用时辰来计算时间? 子 下午 11 时正至上午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 时正至上午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 时正至上午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 时正至下午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 时正至下午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7,古埃及太阴历是根据什么制作的

太阴历 这是古埃及出现较早的历法,并结合星象(特别是天狼星)的季节变化进行2113优化,后者的变化周期是恒星年,可近似视作是回归年长,之间5261相差只是10来分钟。但由于太阴历的年长与回归年不通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后该4102历法被政治活动逐渐废弃,极少见于历史文献中的纪年,只用于宗教性的事务,同时埃及人也依据其与季节的关系指导生产。 太阴1653历的月首始于新月,每月29或30天,每天都有各自的名称,其中部分与内月相有关。每年由12或13个月组成,月份名称可以参考这里,不过关于第13个月的安排规则,今人知甚少。与其他使用太阴历地区的普遍现象不容同,古埃及太阴历的一日之始是早晨而非傍晚。
应该是古巴比伦人。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一、阳历又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0323330制定,目前是世界各国通用历,该历法最早为西方国家通用,故又称西历。阳历的产生在西方国家时间不同,一年起始及月份也不同,很混乱。如,古埃及以秋分为岁首;古罗马之历法,一年为10个月。到公元前46年罗马大帝凯撤修订的儒略历,是现今阳历的鼻祖,到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再次修订的历法--格列高利历,就是现在通行的太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太阳过春分点再过春分点,历时365日5小时48分46秒,叫回归年,作为一年必须是整天数,古以365日为一年。每年多余的5小时48分秒,积至四年约满翌日(23小时15分4秒),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有闰日之年叫闰年,无闰日之年叫平年,闰年366日,平年365日。但闰日只有23时15分4秒,尚缺44分56秒,积25闰(100年)缺时以达18小时,约合一日的四分之三,故每百年又废一闰。阳历每年分12个月,每月天数不等,大月31天,小月30天,每年二月份28天,闰年29天。可见,阳历一年分12个月,就等于把一年分12段已与月球运行无关。阳历的大月小月有一定规则,七月以前(含七月)单月为大月;八月以后(含八月)双月是大月,为便于记忆,编一口诀如下:一三五七八十腊(指12月),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指十一月)三十天,惟有二月二十八天;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准在二月加。二、“阴历”又名太阴历又叫农历。系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上地球绕太阳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阴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此太阳年约差11天,积至3年余33日,故每3年须置一闰月,尚余3日或4月,在积2年,共余25日或26日,可置一闰月,所以在19年内设置7个闰月正好,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份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中历法相传始于我国夏代,所以又称夏历,与现行之历而言又叫“旧历”,一般人们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农事,又称“农历”,通称“阴历”。三、“星期”又称“礼拜”又称“周”。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也有七日为一周的说法,跟我国的“七曜”暗合,后来根据国际习惯,把这样连续排列的七日作为工作学习休息日期的计算单位,叫做星期。由于西方人崇拜神灵上帝,每逢星期日都要到教堂里祈祷礼拜求神保佑;过七天又到了礼拜日,过了礼拜日就是礼拜一。。。,所以称“礼拜”。由于七日为一周,周而复始又有人习惯称有、周一,周二……,就以称“星期”又称“周”。了解历法知识,增强时间观念对于我们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让我们把握运用好每一天。

文章TAG:古占什么  古代  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