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前后的农谚呢。我们都知道清明时节,沿江一带经常会下雨,所以,这句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过了寒食还冷十日”,农谚俗语大智慧,清明前后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教你从天气预测年景,清明前后,古人为流传下来很多农谚来预判年景,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古人留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
1、农谚节气谚语有哪些?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1.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3.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4.小满前后、安瓜点豆5.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7.雷打秋,冬半收8.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9.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10.寒露麦,霜降豆11.立夏小满,雨水相赶12.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13.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2、古今流传的农谚有的正在逐渐消失,你还知道有哪些农谚的故事?
農諺是農民先輩們在日常生活生産中總結得出的經騐并經過檢騐。用通俗昜懂又順口的一句或數句詩流傳下來,我記得的比如:二月清明谷在后,三月清明谷在前(按季節下谷种)兩春夾一冬,十个牛欄九个空(天气惡劣)正月犁金,二月犁銀,三月白忙人(農耕不失時机)田里有蔸,蘿里有收(种植密度)你急我不急,桐樹開花最适宜(看季節下谷种)我記得有个故事,説是父母老了兄弟分家,分了家老父就講了一句諺語:正月犁金,二月犁銀,三月白忙人。
于是老大就想,什么犁金,犁銀,我多放些家肥下去不照樣丰收,老二估計沒那么多家肥放,于是他在正月就早早地把豬牛糞撒地里再用犁翻了一遍。等到三,四月扦秧時老大才手忙腳亂突擊,又放肥又犁田,接著耙田,費了好大功夫才把秧栽到了田里。可起初發現禾苗不抓須,他再想辦法撒草木灰和石灰,才看見有起色,.因為急著摧苗,禾苗太嫩又容易招虫,因為殺虫兩夫妻整天在田里忙得不亦樂乎,但到了收割的時候,産量卻是他弟弟的一半。
3、老祖宗总结的农谚,太实用了!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这些农谚都太实用,值得收藏!农谚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农耕劳作结合天气变化形成的经验总结,已经相传非常久远了,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还有一些预测年景的农谚,比如说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几屠几猪等等,都是出至《灶马头》这本书中。
比如,我们说的“几龙治水”,指得就是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像2021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二,所以叫“二龙治水”,而2022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八,所以叫“八龙治水”等等。感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去自己到网上找找,自己就能推断出来,一看就懂,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
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是喜欢跟着节气来判断啥时候种啥,啥时候收获,这在天气预报里是没有的,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下面分享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仅供参考交流!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我们知道阳历是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应四季,地球公转一圈而制定的历法,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但是,阳历有一个缺陷,就是阳历不能体现“月相”变化。阴历,是咱们相对较早的纪年法,又称旧历,它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计算,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为12个月×29.5天=354天,和阳历相比一年相差10多天,古代农民发现阴历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体现四季变化!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还是看月亮?只看月亮的周期变化又不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农事工作。
文章TAG:农谚 露重 节气 谚语 农谚有哪些 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