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字,它和“羊”有什么关系吗?它就是两个部件组成的化学用字。部件不同于偏旁,也不同于部首,而是由若干个汉字都有使用的共同组字单元,比如说“两点组合”,“习”字和“冷”字,都归为部件“两点水”组合,但“习”字和两点水有关系吗?某一种理论的诞生,往往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孕育传承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从“点”开始,说一下两点水的相关问题。
在楷书里面,我们说的“正点”,其实是个“右点”,它并不是笔锋向正上方的,而在“大篆(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和甲骨文)”里面它是向正上方的,读作“主”,这个字,并没有“冷”的含义。但是,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水”字加一点的写法,表示“冰”字,这样,这一点被赋予了特殊含义,造出来一个会意的“氷”字。
在篆书中,冰字是上下摞起来的两个尖角“仌”,并不是两个“人”字,表示寒冷的“冰”字,比如“寒”字,表示人躲在室内,四周塞满了草,但是,屋内还是结了冰。在大篆里,“水”变成了“平面”,表示“冰”,“冰”字是“两横” “水”字。那么,用三横表示平面不可以吗?也没什么不可以,所以也有三点水的“冰”字。什么是好的工具?容易取得,方便实用,满足够用的条件就好,文字是工具,也不例外。
草书歌诀说,“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那么,“点挑”的组合,表示两点水呢,还是三点水?在实践中并不严格,甚至“空挑”也可表示“水”,行草书的界限也不是截然分明的,所以,行草书的标准模糊,必然会带来字形辨别的误差,如果这种误差并不影响认读,人们就会选一个简单一点的字形,不奇怪吧!所以,许多三点水的字,会在实践中变成两点水,比如“冲、凑”等字,其实,他们的本字是三点水的,到后来,三点水的反而成了异体字!大家知道,中文,比拼音文字简练许多,为什么?因为拼音文字是前后二维要素的线状结构,而汉字,是前后上下四维要素的网状结构,在理解上,拼音文字的每一个单元是单词,意义单一,而汉字是字,由字而词,理解字词,得联系上下文,这就决定了文意贯通所采用的结构。
在汉字的使用上,同样是点,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文不加点”,这个″点"是点在竖写的汉字正右方,表示舍去不用,这样就避免了书写面的脏乱。如果在竖行书写中,表示上面的一个字重复的第二次出现,则简单记作一个“小个”的“二”字,也就是把“二”字符号化了,这个符号化的“二”字,衍生出了两个符号,一个是两点,一个是“々”。
两点可以写在行内,也可以节约有点空间,写在行内某个被重复字的右下角。也有人更简略一点,写作一个点,在前人墨迹中也能见到。在汉字的书写中,为了使书写更连贯一点,往往本笔为下一笔提供一个指向性动作,这样,有些笔画就会变形,比如“提土旁”的末笔,横就会变作“提”。被省略的一个字,可以简写成一个“二”字,或者两点,这种“偷懒”的做法,也被应用到相同的部件当中,比如“雙”字,左上角的“隹”字被简写做了“二”,异化成了两点水,“棗”字底部,“朿”字被异化成了两点,并被作为 了现在的规范简体字加以使用。
“尽”字,是草书楷化而来,底部的两点,表示“皿墩儿”里面的两竖,跟冷也没什么关系。至于“斗”字,两点是量具“斗”的形状描摹的减省,所以通常把这个字看做不可分割的独体字,上面的两点不归入部件,因为它是顶两点,不是底两点。字意也是会转化的,比如“冶”字,本来更侧重金属的熔铸成型,烁金跟融冰相类,所以用了个两点水,后来词义演化,成了“熔化”的意思了。
文章TAG:含氵的字与什么有关 氵旁的字与什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