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确,永乐年间,内阁虽设,但批阅各部门奏章的,仍然是皇帝。最后一次出征,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这本是大工程,奈何皇帝图样图森破,想急吼吼地解决问题,北元或许忘了,这个皇帝曾是参与洪武北伐的高级将领,再说康熙,8岁的小屁孩做了皇帝,虽然后来有鳌拜专权,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讲根本不是事,很顺利的做了大明皇帝。
1、永乐皇帝和康熙皇帝相比,哪位皇帝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历史不退货更看好永乐皇帝!从得位来看,永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根正苗红,很小的时候就征战沙场,做了燕王以后镇守北部边陲,守护大明河山。虽然老爷子偏爱孙子,朱棣还是顺天应人用了四年时间得到了大明皇位!再说康熙,8岁的小屁孩做了皇帝,虽然后来有鳌拜专权,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讲根本不是事,很顺利的做了大明皇帝,
而且因为他是幼年继位,生活阅历极其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康熙晚年朝廷贪腐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钱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如果不是有个好儿子雍正,清朝真不知道能撑多久,从功绩来看,明朝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展开友好交流,传播大明文化;永乐大帝曾5次征讨蒙古,为明朝稳定提供了保障;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展现大明国力。
康熙多少有被夸大的成分,提到他的功绩什么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准格尔,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其实真没什么值得夸耀!擒鳌拜比不上永乐四年的靖难,平三藩、收台湾怎么能同永乐大帝征服越南,准格尔问题在康熙年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足足拖了清朝近百年(乾隆朝才解决准格尔),而我们的永乐大帝五征蒙古威名赫赫;康熙与沙俄明明打赢了,还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导致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地区成了沙俄领土在文化领域,在文化上编撰了《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康熙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瞩目的成就!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康熙不行,否则也不会被吹捧,但是和永乐大帝比起来还是不在一个层次,更没有资格做千古一帝!,
2、如何理解永乐皇帝?
靖难之役前大家好,欢迎来到御史房。当朱标离世,朱元璋铲除蓝玉,诛杀大臣,让皇权与藩镇之间缺乏充分的缓冲地带,而朱元璋因忌惮权臣秉国,曾规定在此情况下,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以“清君侧,靖国难”。或许在明太祖的设计下,藩王出兵必须得奉皇帝圣旨,结束后也必须马上离开京城,绝对不会导致帝位更迭,但这flag就是用来倒的,只是可能谁也没想到,会倒得这么快。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驾崩,皇孙朱允炆身登帝位,即建文帝,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将直面与诸位皇叔之间的权力博弈。这种对立几乎是很难避免的,我们知道,明初封藩,以屏皇室。边塞王爷就有九位,其中太祖四子朱棣镇守燕京(今北京),拥兵十万;十七子朱权被封至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还手握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
代入建文帝的视角,环顾周遭,难免被这些手握重兵的筋肉兄贵,哦不,蜀黍吓到。为巩固皇位,必要削弱藩镇,这本是大工程,奈何皇帝图样图森破,想急吼吼地解决问题。他和心腹大臣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削藩,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应先从燕王开始。但黄子澄反对,他认为燕王有功无过,应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以争取舆论,
结果皇帝就慢悠悠地从那些战斗力不强的藩王削起。七月,周王朱橚(朱棣同母胞弟)的次子朱有爋,巧合地告发父亲谋反,建文帝随即把握机会,将其被废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皇帝又以各种借口,陆续废除了齐、湘、代、岷四位藩王。这无疑是在给各地藩王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仿佛是在提醒他们早作准备,比如朱棣,《明史》载,他“智略有大勇,能推诚任人”。
在边地这些年里,他“节制沿边士马”,又“屡帅诸将出征”,能文能武,有经验又有威望,手上也握着大军,那为何还要束手就擒呢?但欲扬先抑,想起兵,先得让人觉得他不会起兵。所以明白人朱棣,选择了“发疯”,以缓解皇帝的猜疑,但双方都明白,对方必除自己而后快,区别只在于谁先动手,最先忍不住的,还是建文帝,七月,他下密旨,令北平布政使张昺和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张信逮捕燕王,及王府的官属。
文章TAG:皇帝 永乐 康熙 四年 相比 永乐四年是哪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