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离开阐教后的他,加入了西方教,成为了观世音菩萨,相比于阐教,这里的教义更加适合于他,而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观世音原本是可以成佛的,但是在他看到婆娑世界众生皆苦,他直接立下宏愿,不普度众生,绝对不成佛,这个在很多相关的电视剧中也多少有涉及到的,这一点就和慈航道人的理念一模一样,于是他开始在人间广基善缘,普度世间的疾苦之人。
他在封神之战中被这个度杀劫的方式影响太大了,总是觉得现在众生的苦难和他们的度难方式脱不开关系,于是想着一直要帮着众生解决疾苦。慈航道人作为十二真仙之一,受到了元始天尊的垂爱,平常就赐予了不少的宝贝,想必当年度杀劫因为他而牺牲的人绝非少数,这恰恰也就是他长久以来一直想要扭转的事情,他想要将他洗澡你哄哄歌德那道坎彻底抹平,这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在封神结束后干什么去了,他跟灵宝道人是同一个人吗?
若按真正的道家标准,通天教主肯定不是灵宝天尊。按原著中的说法,通天教主在万仙阵失败之后,准备另辟世界,再立地水火风,却碰到老师鸿钧老祖,挨了一顿骂。之后鸿钧老祖给他们师兄弟三人各吃一颗丹药,谁再争斗就肠穿肚烂而亡,之后带着通天教主离开。以后的事书中再无记载,跟据前文记载,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那位教主跟着鸿钧去了紫霄宫,继续修行。
再一种可能就是那教主真的另辟世界,不在本方世界中出现。毕竟原著中,鸿钧给他们吃的丹药只是禁止师兄弟互相争斗,却没有阻止通天再开世界的意思。而道教真正供奉的三清,则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通天教主的形象与灵宝天尊并不相符,所建立的截教所传扬的“众生平等,有教无类”的思想,更接近于儒家。故民间传说,也有广成子将师叔打下凡尘,通天教主转世孔子在之后建立儒教的说法。
小说《红楼梦》中出现的空空道人,到底是什么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把《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关对"空空道人"的描述,以及"空空道人"与“石头“的有关对话内容梳理一下,很有必要。"空空道人"与“石头“,都出自作者的虚构,是虚似化的人与物。但在这假托的故事中,却代表着不同的创作观点和对文学作品的两种态度。当“空空道人"因访道求仙,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时,见到一块“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详载石头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入世的故事,即《石头记》。
这虽是假托,但从中也可看出,曹雪芹的《石头记》,即红楼梦已大致完成。而“空空道人"看了以后,却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文学观点,请看他是如何对着“石头"说的:“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记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治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只不过叙说几个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的身世遭遇,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这是持传统文学观的人的看法,不能说没有。而“石头"针对这种看法一一加以反驳,认为,不拘泥朝代套路,追求“新奇别致,取其事体情理"。这是创新。其二是市井俗人喜看治理之书,(封建统治术)的人甚少。其三是过去那种风月笔墨,千部共出一套,其中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不可胜数,若才子佳人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千遍一律…若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这几个女子,…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综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亦令世人换新面目!“令世人换新面目"!这一创作思想通过“石头”之口,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曹雪芹的文艺观。
一扫过去传统文学中的千篇一律之陈旧观,打破“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熟套旧稿,写出令世人百读不厌的独树一帜的杰作《红楼梦》是曹雪芹毕生心血的伟大创作。从“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中,表现出《红楼梦》艺术构思的独特性,是作者文学思想的生动体现,。最后连"空空道人"这位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折服“石兄"的观点,从头至尾抄录下来,问世传奇!使《石头记》广传于天下!。
文章TAG:头陀 道人 换上 服饰 所以见道人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换上头陀服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