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云南哈尼族有什么节日

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六月年、新米节、黄饭节。

云南哈尼族有什么节日

2,哈尼是什么

亲爱的
爱人
Honey、亲爱的。

哈尼是什么

3,哈尼族十二个支系分别包括哪些

知道有白那、腊米、哈欧、爱尼…
我是白宏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是九个支系吧?

哈尼族十二个支系分别包括哪些

4,哈尼族有什么节日

哈尼族的盛大节日——长街宴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5,哈尼族的由来

云南的十八怪,哈尼族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你为什么叫汉族??

6,哈尼族的服装象征是什么

哈尼族的服装代表纯朴、勤劳、勇敢还有和谐。
什么地方能买到
哈尼族服饰花纹图案,以动植物、自然景物、几何等图案为主,反映出哈尼族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审美情趣。哈尼族各支系服饰的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又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既有对信仰崇拜的标识,又有对迁徙历史的记录。一、服饰图案与象征文化的解读 (一) 各种佩饰 象征吉祥 佩饰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佩饰有挎包、项圈、手镯、耳环、银链、银梳、银币、银铃、银泡、银针筒、帽子、围腰、腰带等,佩饰不仅多种多样,质地也各异。银泡缀饰是哈尼族服饰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除普遍使用的银饰品外,海贝、羽毛、料珠、毛线、缨穗、骨针、绿壳虫等也用来作装饰。在黑色的底布上镶钉银泡花纹图案,显得华丽而朴实。 红河县哈尼族少女的鸡冠帽,就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先用硬布剪成鸡冠帽形状,再用1200多颗小银泡镶钉而成,它们代表星星、月亮,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与黑色朴素的服饰相配,银光闪闪,十分耀眼。碧约姑娘的小帽,也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先用黑色土布缝成有六个角的帽子,帽檐四周用小银泡装饰,帽顶中间是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中垂下一束红缨穗,十分醒目;勐腊县哈尼族阿卡支系女子头饰,其装饰效果是塑料珠、银泡、银币、银须、银链,先用黑色土布缝成帽形,再用三块硬布缝成镶满料珠、银币、银须的瓦片状,上横一块,左右各垂一块,戴在阿卡妇女头上显得富贵大方。奕车女子的银质胸饰,银链之间每隔一段缀饰数条银鱼、银币,最下方缀饰银须,有掏耳勺、小刀、小叉等物件。腰饰上缀饰有银螺狮、银鱼、梅花牌、银链、缨穗、小银泡等,具有信仰意义。西双版纳阿卡妇女的胸衣上有两块银牌,一块代表日,一块代表月,象征妇女的双乳,饰胸功能具体而明确。红河州哈尼族各支系妇女头饰的帽箍,帽檐处大都用银泡镶钉成三角形图案,外包巾的各角也用银泡装饰。绿春县城的哈尼族妇女坎肩是双层黑土布,整个坎肩无任何装饰,只在领口上钉一菱形大银扣,显得朴素大方;绿春县的白宏支系妇女,胸前部位镶钉六排银泡,正中一枚是梅花形大银牌。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挎包,以黑色为基调,用红、黄、绿、白等颜色的丝线挑花成方形、菱形、回形、三角形、条形等图案,并在图案的角处镶钉银泡、草珠、海贝、缨穗等,形成五彩斑斓的装饰性挎包。阿卡姑娘的头饰,奇异多彩,红色羽毛、绿壳虫、白骨针、银泡等均装饰于头部,红羽毛是天界神鸟的象征,戴于头顶,会得到天神的保佑;绿壳虫是情侣亲手捕捉,白色牛骨是情侣精心磨制,具有爱情象征意义;银泡镶钉的数量是吉数,预示着姑娘的美好前程;绿春县、墨江县的西摩洛支系的妇女服饰,前胸用银泡按传统图案钉满全胸,长长的围裙上则用贝壳镶满几何图案,都有吉祥意义。 (二) 自然图纹 记载历史 此类图纹一般用在葬礼服装上,如元阳县哈尼族昂倮支系妇女寿服的头饰,也叫寿帽,记录了哈尼族祖先几千年的迁徙史,整个帽边用彩色丝线绣有树形图案,代表着哈尼祖先的迁徙、发展史,是为了让亡魂能沿此路线回到祖宗圣地。帽缘塔形图代表哈尼族历史上的三层人,即官人、莫批、工匠;帽顶的圆形图案为天国,两边有梯子可达,帽后的缨穗长带象征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层次。心灵手巧的哈尼妇女们,把祖先的教诲牢记心中,并把它绣在帽子上,使得亡魂顺利到达祖先起源地;再如少女盛装领褂,前胸用小银泡疏密得当地镶钉成吉祥图案,正中的大圆牌上铸有鱼、蛙、人等图案,象征水族创世神话信仰,把创世历史写在服饰上。 (三) 自然图纹 祈福求吉 金平县哈尼族缀缨系铃童帽,是用黑色的土布缝成帽形,帽檐一圈用红色丝线绣有猫头鹰眼的图案,帽顶缀银铃、缨穗以及避邪的小布包。据说孩子头上有这些炯炯有神的眼睛,夜行的鬼魅就不敢为祟了。元阳县哈尼族童帽,帽顶缀饰彩色绒球下垂银链、银币,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吉祥平安;澜沧县阿卡妇女头饰,黑色的大包头上用缀满银泡、挑花刺绣的宽头带缠绕,前插鲜花,后插红色羽毛,据古代的神话传说,天界为红色,人界为黑色,头插红色羽毛的包头会得到天神的保佑。 (四) 动物图案 图腾崇拜 哈尼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图案,也有采用各种吉祥物的图案,如龙、凤、白鹇鸟、鱼等。白鹇鸟是哈尼族神话中崇拜对象,白鹇鸟纹一般绣在衣服上和挎包上,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一带。鱼纹状图案较多地应用于银链上,挂在奕车妇女的前胸,是哈尼神话传说中,神鱼创造了万物信仰。 (五) 几何图案 自然山水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元阳哈尼族各和支系少女服饰图纹以红、蓝、绿、白等线绣成枪托形、八角花形、凹字形、波浪形、心形等鲜艳花纹。西双版纳阿卡妇女上衣,整个背部是用红、白、黄、绿等彩色丝线挑花,图案有方形、菱形、回纹、三角纹、五角纹、格子纹、条纹、水波纹、锯齿纹等图案,整个袖子是用红、黄、蓝、白等色布镶拼成条状,袖口绣回形纹,绑腿用色布镶拼并在色布之间绣水波纹,使得整套衣服形成色彩斑斓、繁花似锦的效果;新平哈尼族服饰,用彩色丝线挑花刺绣在衣袖、腰带、围腰、前襟、头带上,图案花纹大都是菱形、锯齿、条形、花纹、波浪纹。[1] (六) 头饰变化 角色转变 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变化,同时社会性别礼仪对其一生的约束也是分年龄阶段。哈尼族妇女的衣着,无论何种类型,其样式、色彩、质料、花纹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审美要求。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次较大的服饰变更,也是其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 孩提时期,尚未形成自我的审美心理,根据父母的愿望,在其童装的基本款式上加以打扮,也反映出其父母的审美情趣。一般来看,哈尼族童装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符合儿童心理。衣饰上绣制花纹多而鲜艳,佩饰较少,主要以动物的羽毛、狗牙、鹰嘴或银币作装饰,给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 青春期的少女已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爱美之心最强烈阶段,其体现在衣饰和饰物的配戴上。哈尼族女子的发型和头饰,有许多隐秘的文化内涵,知情人一眼就能辨认其是少女、未婚、已婚、已婚未生育等人生重要阶段。因此,发型和头饰成为一个女子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标识。少年时期头发较短,有些部位的头发不能留长。进入青春期后留长发,独辨垂于脑后,有的与特制的棉线辫条编辫一起盘头置于沿帽上,并且额前和鬓角处要着意修剪。所戴头饰,不同地区的支系有较大区别,有顶通半椭圆帽、银泡公鸡帽、头帕和包头巾等。总体特征是,青年女子的头饰最鲜艳,饰物最多,以银饰为主,主要的银质佩饰及造形图案有小圆泡、大圆泡、梅花牌、螺狮、鱼、龙、青蛙、螃蟹、菱形扣、方形牌、银铃、银链梳子、银手镯、星星、月亮、银链腰带、芝麻铃等。戴在适当的部位,使得姑娘华丽富贵、光彩夺目,充满少女的青春气息。青年时期女装突出表现在面料的选择上,除了基本的黑、青色布料外,还以灰、蓝、红、紫、黄等色彩装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动手制作,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情趣。 哈尼族女子结婚生育后,变成为人妻、为人母,这是哈尼族女子人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其对衣着的审美要求也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心理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来自社会和习惯势力;二是自身心理的变更。哈尼族女子婚后,其发饰、头饰和服饰就必须按已婚妇女的传统约束来打扮。一般来说,生育之前,仍可保留一段姑娘时代的衣着特征。但一旦怀孕,其装束打扮成少妇的衣着,生育之后就成为“某某的阿妈”,认为进入中年阶段,姑娘时期的许多首饰不宜再戴,而较为艳丽的服装,也不再重新制作,改穿穿以蓝黑色为主的朴素服装。哈尼族中年妇女的衣饰特征,给人以庄重、朴素、实惠之感。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是哈尼族生命和民族的保护色。哈尼族历史上没有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服饰,服饰与其他物质文化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产生,发展过程。因为身居高山,气候凉爽,哈尼族选择了吸热性强,保暖性较好的黑色作为本民族服饰面料的基本色调,同时辅以藏青色、灰色、蓝色和白色,并常用紫、黄、绿、红等加以点缀,形成色彩斑斓、生动有趣的服饰文化。
大概两百多吧 分质量而定的 。

文章TAG:哈尼族  简介  云南  有什么  哈尼族简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