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天是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今年也就是6月6日…
我国的端午节你都不知道,孩子你够牛的呀! 以后要记住了是每年的农历5月初5
农历五月初五啊,每年都是!
农历,五月初五。
每年的阴历五月五日.今年的端午节是阳历六月六日
6月6

哪天是端午节

2,公历和农历的节日分别有哪些急死我鸟啊快快回答求

每月都有个节吧
公历节日:1月1日元旦、3月8日妇女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 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农历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时间不固定、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 月初九重阳节。
新:元旦,妇女节,建军节,建党节,青年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儿童节、农: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圣诞节,除夕

公历和农历的节日分别有哪些急死我鸟啊快快回答求

3,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农公历

老师都讲了还问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农公历

4,龙晒衣到底是农历几月几号

六月六龙晒衣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一天,人们多将猫、狗等牲畜投池塘或河滨,以洗除它们身上的跳蚤、灰尘,俗话说:“六月六,猫狗要洗浴”。  另外还有一句俗话说:“六月六,龙晒衣”。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一个冬未见太阳的衣服、被子等抱出来让太阳曝晒,以清除毒气,防止虫蛀。  何谓“龙晒衣”?传说很久以前,太阳与龙王在一起商谈,太阳要龙王在五月初五给它下场“划船雨”,以便更好地显示出桡手们在划船时奋勇拼搏的气氛;龙王则要太阳在六月初六给它来个“龙晒衣”,让龙衣更加增添光彩。双方谈妥之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五和六月初六,都各执其事,没有差错。可是有一年,龙王忘记了给太阳下“划船雨”,太阳也就没有给龙王的“龙晒衣”。所以,至今我们这里还流传着“你不给我划船雨,我不给你龙晒衣”这么一句气象谚语。  农历六月六是”龙晒衣”日,是我国农村流传许久而又普遍的节日习俗。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衣箱搬出门外,把衣被打开翻晒一番,名日“龙晒衣”,或叫“晒龙袍”。  广大农村除把农历六月六称为”龙晒衣”日之外,还把五月十三日叫磨刀日,磨刀要水,最好是下雨。围绕着这两个日子一般都流传着两句气象谚语:“你不赐我磨刀雨,我不赐你龙晒衣”。就是说五月十三这个磨刀开镰日如不下雨,六月六就会是阴天或雨天。  人们对六月六日这个节日特别重视,这天除翻晒衣被外,还要务酒醴祭祀先祖和接出嫁的姑娘回来过节,特别要接老姑妈回老屋过节,叫做“六月六,接姑姑”。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父母在这一天将她接回娘家居住,称之为“息夏”。  六月六传说很多,其中一个传说是:东海龙王每年这天要出水晒鳞,叫“龙晒衣”。人们也在这一天晒衣服,以求吉利。  六月初六这一天,人们不仅把衣物都搬到阳光下去晒,而且还把其他的东西如书也搬到阳光下去晒。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5,民间606什么日子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 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 六月桥。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 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 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 会来吃庄稼。 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 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 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 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 称为赶六月场)。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 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60;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 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 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 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 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 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 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 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60;“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 《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为六月兀。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攘灾祈祷, 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 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 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 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 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 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 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 人民因此每年农在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 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
姑姑节
目前还没有听说哪里有人过6.6节日的,不过对于民间来说,貌似6.6 8.8这种日子应该都算是一些喜庆吉祥的日子吧,应该会比平时过得隆重点的

6,重阳节别称有哪些

重阳节的别称有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重阳节的别称有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祭祖节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登高节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敬老节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老年节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九节、双九节则是因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随之演化的就是双九节。晒秋节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故而也叫晒秋节。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因而也有诸多不同的称呼,但归根到底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7,找一些关于农祀文化的资料

农祀节会多是以农事祭祀为特征的节庆活动.我国作为农业国,少数民族的农祀节会,不仅种类很多,而且富有特色.
我国是农耕为主的国度,各个民族都很重视农事节日。所谓“农祀节”也是属于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节日。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业历史悠久,故各农业民族都保留一些流传已久的农事节日。这些农事节日多种多样,包括了备耕、播种、成长、收成、仓贮等农事的每个重要环节。现仅选中国稻作区部分农事节日略作介绍。如: 踩秧堂 苗族传统的农祀节日。多在农历正月或二月的甲申日举行,节期一般三至五天。所谓秧堂,实系村中央的一块空地。俗谓不踩秧堂,不能播种,否则歉收。踩秧堂的前一天,要举行播种仪式,由“活路头”(村寨中主管农事者)宰鸭、备酒、饭、茶等供品,摆在火坑边敬祖先,尔后带谷种、肥料、锄头、火把以在天亮前列专门的祭田里,略挖几锄,将谷种撒下,盖上肥料,再把芭茅草扎成三个草枪插上,表示谷种已播,春耕可以开始。天亮后,其他人纷纷在自己的田中效法。中午,男女老幼着新衣,集中于村中的一块空地上,跳芦笙舞、踩鼓舞。踩秧堂后,遂不准吹芦笙,不准烧瓦,不准烧死者遗骨。此乃认为芦竹会影响青年人专心干活,还会影响谷子的魂安心坐稳。烧砖瓦和尸骨则会污染空气,影响谷物生长。这除了把谷子人格化视谷子也有灵魂尚存迷信色彩外,均颇富科学道理,干农事同样要专心致志,更可贵的是,当时的农人即已富有环保意识,重视了谷物生长环境,迄今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禾魂节 瑶族的传统农祀节日。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万大山一带瑶族支系山子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当天,全村各户人家派出一人,带着香、米、纸、肉等往村中社坛祭祀社王、盘王,以求他的保佑,招来禾魂,五谷丰登。如若此时田中禾苗长势不好,还要列田头去祭祀土地公与禾神。是日,家家做糍耙吃。 供田节 瑶族支系红瑶的农祀节日。流行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亦称“半年节”。过去当地瑶族开垦新田,每处都选一块较大的田为“田娘”,即众田之母,这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因农耕是妇女的发明,又当时主要是妇女从事农耕,故有“田娘”说。在红瑶中,凡种有田娘的人家,在六月初六节日里,要杀一只鸭子,祭供田娘,祈求保佑,五谷丰登。是日清早,主人家就把鸭子杀了,煮熟裝在蓝子里,然后再带上一壶酒,三个酒杯、三支香、叠纸钱、一根扎有纸花的芦竹,为“田娘”献酒,焚香烧纸钱祭拜。去供田娘的人,忌违与他人讲话,约定俗成,供田娘人手里拿一草标,以示不能与其他任何人讲话。供田娘的鸭子不给外人吃,吃鸭子时,家门插草标,表示正在吃鸭子,来人看了草标,是不能撞入屋内的。其他人家也在此日祭地头神、天公、地母。是日,田里插彩旗,以祈免遭灾害,以求庄稼丰作。 祭田节 苗族的传统农祀节日。流行于云南金平、麻栗坡等地区。节期多在农历六月初六,也有在六月初二或二十日的。此节日也叫“祭田公地母”。此间正处农作物抽鎔之时,祭田意在祈求田公地母保佑农作物长势好,穗大粒饱。祭田时,在田边地头用四根木棒搭一个小祭坛,上供牲畜(猪肉、鸡……),人们还用鸡毛蘸血滴在打苞的玉米穗上。此系血祭遗风。 禾兜节 苗族的传统农祀节。流行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节期是农历六月初六。是日,人们要杀鸭子敬五谷大神,并备足酒肉,邀亲朋好友聚会。饭前,主人要戴上斗笠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青(插上纸钱。关于挂青,我家乡也有此俗,我小时候,我父亲也曾在稻田中插纸钱),并设酒祭奠。来去路遇到任何人都不能对话,彼此掩面而过,以示对五谷大神的虔诚。传说五谷大神为了救活饥饿的人类,曾将自己的乳汁挤出来施舍,每一滴乳汁便凝结成一粒白米。后来,奶子挤出血来,变成了红米。当乳汁挤尽时,五谷大神也死了。人们为了报答五谷大神的恩情,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禾苗抽穗时,便来到田头为五谷大神挂青,以示怀念,亦祈求保丰产。 车实扎 哈尼族的传统农祀节日。又称“合夕杂”、“约普墨切”(哈尼语音译,“新米节”之意)。流行于滇南部分地区。多于每年农历八月属龙日举行,而在勋海县则是选九月内某一日,即谷子基本成熟举行。节日里,要杀鸡宰猪宴请亲朋,并举行祭祀礼。是日,天未亮时,各家主妇到田里连根拔回一蓬谷穗,栽于自家水井旁或菜地边,以象征地神。天亮后,妇女们将谷子穗背回家中,舂成新米,将一部分新米煮成米饭,一部分炸成米花。傍晚,吃新米饭前,先用米花喂狗,再祭祀神祖后,家人方开始吃饭。节日前后,各家常邀请四方亲友到家中作客,共同欢庆一年丰收。有的地区,在吃新米前,择定吉日,天未亮时,由男家长率家人到地里摘谷穗。除将摘来的谷穗取三穗挂在祖先像前供奉祭祀外,其余的烘干或炒干后舂成米煮饭吃。吃新米当天,同时将地里所栽种的各种作物采集回家,每种制作一碗,祭祀祖先,祈愿来年仍是丰收年。关于哈尼族吃新米要先喂狗,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哈尼人不会种田,山五谷种。天神之女俄玛看到哈尼人没有粮食,只得以野果充饥,便恳求天神摩眯将天界的谷种送些给哈尼人播种,摩眯不允。俄玛就偷出一袋谷种送到人间,并教会人们耕种方法。摩眯得知,恼羞成怒,将俄玛关起来。后俄玛又悄悄逃出天牢,并偷取天上七十七种稻谷带到人间。当摩眯发现她再次违反其旨意后,盛怒之下将她变成一只母狗贬发人间。哈尼人感念俄玛的恩德,故哈尼人吃新米先喂狗相沿成习而形成“新米节”。 填仓节 民间有关农事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下旬,或二十日、或二十五日,全家饱餐,或以灰打囤(以白石灰或灶灰印于室内、庭院乃至通往居住的小路,灰印散布成不规则点阵,谓之(“粮囤”),抑或以米面杂粮置于囤中,用以祈年,称”填仓”、也称“天仓”、亦称“添仓”。在传说中,填仓节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宋代已有填仓节庙会的记载。此节南北方皆流行,但各地稍有不同。如《酌中志》卷二十记:“二十五日曰填仓,亦醉饱酒肉之期也。”又如《郎潜纪闻》记:“大小之家,俱治具饱食。”再如《大兴县志》(传抄本)记:“二十五日,大吠馅饼,曰填仓。”复如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念五日为填仓节。人家市牛羊泵肉,态占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惟是京师居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凛为虚,应复置而实之,古名其日曰填仓。”……尽管各地的节日活动略有不同,但都同以象征和联想的手法表示意愿,即以人饱寓仓满,以打囤祈岁丰产,而表现其共性。 开禾仓 苗族的传统农事节日。流行于贵州从江县加勉地区。每年秋收结束后择卯日举行。当地在谷物晒干入仓后首次开仓取新谷时,必须举行开禾仓仪式。即把一块在大路上挖回的黄土、一包草灰、三枝杨悔放在禾仓顶上,将一个鸭蛋、半碗糯米饭放入仓内,再将三粒米放入饭中,仪式即告罄。尔后把饭、蛋带回家,由主持开仓仪式的人吃掉,以后遂可随时开仓取粮。 封工具节 彝族支系密且人的农祀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富民、武定等县。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晚举行。密且人认为各种家用农具一年到头为人们服役,十分辛苦,就傢人需要休息一样,也该给各种农具安排休息的日子。春节期间,人们都不劳作,农具也应轻松几天,所以在除夕夜,各家各户都用红符封贴锄头、镰刀、犁、砍刀、耙、磨、箱、柜、仓、囤、箩、簸、斗、秤等用具上,未列开封之际不能动用。直到正月初五日,人们开始生产活动时,工具方可启封动用。 洗牛节 侗族的传统农事节日。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车江寨一带侗族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见人间的百姓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传旨,牛魔王一时疏忽,将玉皇圣旨错传成一天吃三顿饭,肚子还不饱。于是,人间天天为吃饭发愁,日子反而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内疚,就请求玉皇把它贬下人间替百姓出力气干活赎罪(这里讲的牛主动请求玉皇大帝把它贬下人间,而汉人传说则是被玉皇大帝贬下人间的,我儿时听我母亲讲“牛是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干农活的,它的叫声就是喊不”,实是牛的叫声,同闽南族“不”谐音之故),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到人间,一年到头勤勤恳恳为人类拉犁、拉耙、埋头苦干。自此以后,百姓生活好转。为感激牛的恩德,侗家人定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牛洗身,给牛添上好饲料,让辛苦了一年的耕牛干干净净,静心休息,养精蓄锐,来年耕地更有力,由此沿袭成习。节日当天,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去牛身上的泥垢。家家产户杀鸡宰鹅,若不牵牛下河洗刷,便从宰杀了的鸡鸭身上拔几根翅膀毛插在牛栏旁,以示为牛洗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来年耕作时出更大力气。(30) 上述仅举数例农事节日,已足以表明从选种、播种、生长、收成、贮藏等主要农事都有节日,连畜力牛及农用工具都有节日,由此可窥见农人们对农事重视、虔诚之一班。而这些又大多在少数民族中传承之,而在汉族中反而少见。这又表明农业越发达,农祀活动越演化,乃至以娱乐活动取代农祀仪礼。

文章TAG:农6月6日  是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