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二十四节气都代表什么意思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代表了一年四季的天气

二十四节气都代表什么意思

2,有谁知道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在什麽时候代表什麽意义

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一、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二、雨水: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三、惊蛰: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春雷也开始轰鸣,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过冬的虫卵也快要孵化了。 四、春分: 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五、清明: 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六、谷雨: 谷雨这个节气,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七、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八、小满: 小满这个节气,表示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九、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芒种这个节气,北方表示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十、夏至: 夏至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十一、小暑: 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十二、大暑: 大暑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最炎热的署天来临了。 十三、立秋: 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十四、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署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已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十五、白露: 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十六、秋分: 秋分这个节气,同春分一样,表示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黑夜逐渐增长,白天逐渐缩短。 十七、寒露: 寒露这个节气,表示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十八、霜降: 霜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十九、立冬: 立冬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二十、小雪: 小雪这个节气,表示到了冬季,北方开始降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但表示降雪要来得大些。 二十二、冬至: 冬至这个节气,表示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二十三、小寒: 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出现霜冻。 二十四、大寒: 大寒这个节气,同小寒一样表示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季节。

有谁知道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在什麽时候代表什麽意义

3,二十四节气背诵口诀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个季节刚好有六个节气。春季六节气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夏季六节气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秋季六节气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冬季六节气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背诵口诀是什么

4,24节气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5,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含义是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状况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的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含义:立春:2月3—5日,太阳达315度黄经。“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有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2月18—20日,太阳移至330度黄经。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惊蛰:3月5—7日,太阳移至345度黄经。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是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春分:3月21—22日,太阳移至0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清明:4月5—6日,太阳移至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秀朗的景象。谷雨:4月19—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立夏:5月5—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小满:5月20—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芒种:6月5—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刻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夏至:6月20—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的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摄氏度。小暑:7月6—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炎热季节。大暑:7月22—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立秋:8月7—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处暑:8月22—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白露:9月7—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9月22—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寒露:10月8—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林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霜降:10月23—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霜降。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作物危害很大。立冬:11月7—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11月22—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大雪:12月6—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冬至:12月21—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小寒:1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大寒:1月20—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地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十四节气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春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夏季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大炭壑。冬季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如下: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6,节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根据太阳的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点叫一个节气。通常也指每一点所在的那一天 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二十四节气[1] 。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春季   立春 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雨水 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    节气 惊蛰 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   春分 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   谷雨 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   小满 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夏至 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   大暑 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 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 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 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日期速算法: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7,24节气的分别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7、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16、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扩展资料: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二十四节气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24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含义分别为:立春:就是春天开始的意思,于公历2月3-5日交节雨水:降雨雨量开始逐渐渐增,于公历2月18-20日交节惊蛰:就是打雷惊醒沉睡的冬眠动物,于3月05-07日交节。春分:春天最中间的意思,于公历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谷雨: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于公历4月19-21日交节立夏:夏季的开始的意思,于公历5月05-07日交节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于公历5月20-27日交节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于公历6月05-07日交节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小暑:炎热开始的的意思,于公历7月06-08日交节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立秋:秋季到来的开始,于公历8月07-09日交节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的意思,于公历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于公历9月07-09日交节秋分:白天黑夜平分,于公历9月22-24日交节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于公历10月08-09日交节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于公历10月23-24日交节立冬:冬季的开始,于公历11月7-8日交节小雪:开始下雪的意思,于公历11月22-23日交节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于公历12月6-8日交节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于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小寒:气候开始寒冷,于公历1月5-7日交节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于公历1月20-21日交节。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文章TAG:即将过去的节气是什么意思即将  过去  过去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