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阴阳”,但那时的阴阳学是气象学,更准确地说是军事气象学。《道德经》里有“负阴而抱阳”,但学术界认为《道德经》是战国到汉初的作品。《道德经》的每个章节,看着更像是针对儒家观点的反驳意见。孟子周游列国,找对手吵架。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各方观点大论战的时代,儒家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论敌。孟子的反方辩友们搞个己方的言论汇编,有也不奇怪。
阳阳概念是对《周易》的附会!《周易》不分“阳爻”、“阴爻”,有的只是主客关系。奇数爻表示“主动”、偶数爻表示“被动”。哪怕到屈原写《楚辞·涉江》的时候,“阳阳易位”表示的也是主客关系变化。到汉初,谶纬学说出现,阴阳五行才有了神神叨叨的意思。有兴趣的有闲工夫的,可以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翻译成白话文,简直是一本迷信大全。
谶纬在两汉是显学,但还有像张衡、王充这样的清醒的思想家。有了东汉、西汉两代统治者的加持,魏晋南北朝就不像话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都是自媒体,争做网红!谈玄论道炼丹药,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吃播的,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胡编乱造的。就在这个时期,“阳”和“阳”这一组概念,王弼注释《周易》时附会上去了。王弼小孔子700岁,小邹衍500岁。
就算王弼是天纵英才,你敢信他是准确理解了早他千年的《周易》?阴阳五行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今天这样,离不开一代代儒家学者的浑水摸鱼。董仲舒是调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可以说是始作俑者。道家自己找的祖师爷张角,创立太平道时,还只是利用汉初的“黄老”思想。魏晋南北朝的网红一搅和,道德经成了道家首经,老子、庄子被“绑架”到了道家厅堂。
更可恶的是,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把先秦思想来了个大杂烩,彻底搅乱了。魏晋南北朝的战火把一些典籍搞失传了,给了后世不安分的学者很多臆想、伪造的空间。比如《尚书》里有“五行”,隋代就有人敢写《五行大义》,还推说是对上古惦记的阐发,其实《尚书》本身的成书年代在今天的学术界都有争议。隋唐崇佛、崇道,儒家不太得势。
到了北宋,道教也是官方信仰。儒家只有继续搞调和主义、发明创造,才能夺回话语权!张载从《易经》入手,创造出了“太极”、“无极”和“气”,这些儒学里没有的概念。周敦颐又搞出《太极图》和《太极图说》。宋明两代,儒家基本上是一边打坐,一边扒拉释道两家的思想,打着擦边球阐发儒家思想。宋明思想家们,给儒家找到了一条新道路,给道家提供了新工具,也给民间迷信贡献了新道具。
儒家从此掌握了社会的官方思想权,释家道家也巩固了在个人心智中的地位,民间迷信也借阴阳五行发展出一套体系化的知识体系。电商的发展,催生出一批电商培训师。公众号的发展,催生出一批思域流量专家。和迷信知识点得以系统化,是一个道理。不包疗效,但是治心病。如果还不理解的话,我再举个例子:明代的《封神榜》和《西游记》,极大丰富了民间信仰的神仙系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一又是什么?
“道在屎尿之中”,“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或恒)道”。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东西、一又是什么呢?我们广义的理解,“道”是泛指可以产生“一”这个新生事物的规律、轨道、公理、定理、法则、规则、通道、管道、渠道、产道、道理、道路、途径,且均可用“规律”统称的这么一个东西。
万物由“道”所产生,所以”道为万物之母”。“一”在《道德经》之“道生一”之中,“一”是“有”、是由“道”生出的一个新生事物,通常用“太极”来表示。结合《易经》之“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之“有无相生”,我们认为,“无”通过“道”变成了“有”,“有”就是一、就是“太极”。“无”也就是“无极”,“无极”通过“道”变成了“太极”。
“太极生两仪”,“太极”为“一”、“两仪”是“二”,所以“一生二”。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道德经》中的“道”,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的规律。“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所生成的新生事物,也是第一个原始“太极”、第一个最原始的“有”,这个最原始的“一”是最原始的“有”、最原始的“太极”,我们也通常可以将之理解为“宇宙”。
所谓的科学是什么,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现在人是不是太迷信科学了?
只有无耻的人才会提这样的问题,愚蠢,无聊。但我认为世界上没有这样无知的人。他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是别有用心。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成绩,是一群科学工作者的成绩。我们不是迷信科学,而是科学技术使世界变得进步。这不是神仙皇帝的功劳。只有发展科学技术,世界才会世步。神话故事里的顺风耳,千里眼,日行三千,夜走八百都实现了。
文章TAG:阴阳 学是 虚实 鉴别 样子 阴阳学是什么样子 附阴阳虚实鉴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