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大师如果墓地的向口立错了需要怎么处理啊

从风水角度而言,凶吉应得最快的是下葬时辰,次之是:立向、定穴、水、山龙脉。立向错是指,分金犯刺杀,是最大错,其次犯龟甲空亡、火坑穴及廿八宿凶度数。您所讲的不是立向问题,是水法错误,当然,立向大势依水法,分阴阳局,左倒右倒不同。但水从生方来,停在禄旺方即是向口朝旺,然后从衰病死方出水。俗云:山管人丁,水管财。水法不对,钱财不聚,主破财。水从衰病死出,表主人穷了用钱,生病要花钱医,死葬也要花钱办理都属正常行为,不犯忌。但水直去是沐浴水花钱就是桑拿洗澡花大钱,就表示人很脏需要沐浴,古人叫咸池,即是澡堂。怕人听不懂通俗叫桃花,因为落花流水,是败财。象您讲的情况,若是家财平安就不用管他,若不利当然从新做好为止。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重新立了。这就相当你家大门盖歪了,只能拆了重盖。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请问大师如果墓地的向口立错了需要怎么处理啊

2,求父亲的阅读答案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我为别人开车门的时候,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毕恭毕敬,表里如一过。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的高度,但我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而我呢?仅仅为他开了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感动异常…… 车越开越快,望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薄的城市越来越远,突然间有一种冲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1、不好。“那个女人”暗指媳妇,不点名,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余地,同时品出老人对儿媳妇的不满。 2、语言描写:“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 心理描写: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 动作描写:掏、递、捏。 神态描写:他犹豫了片刻。(我也很犹豫,不知道这算不算神态描写,愧对语文老师) 3、如同溪流在脸上缓缓流淌。(最简单的比喻) 4、此题分开回答。熟悉指老人本是一位父亲,女孩的画更唤起了他为人父的父情。遥远指他虽是父亲,但儿子儿媳都不把他当父亲,远远避开。 完全自己答 不会错多少的

求父亲的阅读答案

3,请问要怎样看坟墓风水啊有人比较了解的嘛

说句心里话,老一辈的人都很相信这些的呢!都希望找到个风水宝地来保佑自己家的后代呢!在风水学术语中人们常见这样一句话:“入山寻水口,登穴看明堂”,就是说风水师在进山寻找阴宅墓地的时候,首先要看水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同时更要注意穴前明堂的水是什么样的情况!接下来就详细来说说!~水来处叫做“天门”,如果一眼望去看不见来水的源头,行话就叫“天门开”,那么水去处就叫“地户”,如果一眼望去看不见水流走的景象,行话就叫“地户闭”.常言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就是说选择墓地的时候,在墓地周围的水的好坏主宰后代的财运,而墓地周围的“砂”的好坏优劣则主宰后代人丁是否兴旺。所以如果水来之处较为豁然通阔,则预示着后代财运好,如果水去之处有层层大山拦阻,则预示后代人能守得住财,也就是财不外流之意。水的深浅也有说道,水深则预示财大,水浅则财小。水口就好象人们住家的大门口,如果水去的方向有两座高耸的大山,水从两山之间流走,这叫两山夹一水,水为财,被两山夹住就是关拦夹拱有情而不愿让财流走之意。这样的墓地属于大贵之地,后代人大富大贵。如果夹拱的山较低,这样的墓地是发科甲之地,后代人能读书当官。如果水流走的方向没有什么山来关拦夹拱,是一马平川之地,那么这样的墓地是下等之地。如果有几座山或三重五重山来关拦夹拱,发福的力量就会更大,福力也会更悠久长远。水本身没有方位的概念,不同的墓地对于同一条水来说就产生了不同的方位概念。水流只要不是斜飞直射而是弯曲环抱就是好水。在水流走的方向虽然有山来关拦,但最好要形成交锁状态为妙。从远处看这种两山关拦交锁的状态越是明显,这块地的福力就越大。如果水流走的方向显的低平宽阔,那么这块地的福力就较轻。如果在水流走的方向能有四重高山交锁在一起并且流水也和这四重山环绕相抱,连绵远去六七十里,这叫山水朝拱有情,这样的墓地必是大富大贵之地,后代子孙必出大富大贵之人;如果山水连绵远去一二十里,也属于富贵之地,后代子孙能出富贵之人;如果山水连绵远去只有一二里地,这样的地块最多是个小康之家而已。最后在给总结一下!~墓地风水是很复杂的,在网上是无法准确判定的,只能有水平的风水师实地勘察断定。所以需要自己去请个当地比较知名的师傅来给看看!~
按照风水上来说公路比坟头高是不好的。坟墓一般来说要选清净和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才是好地方。你说公路修在你祖辈的坟墓后面,这个比修在坟墓的前面更加不好。公路是车水马龙的地方,所以公路的磁场是很不稳定的,坟墓背靠公路,会对祖辈不好。这所谓没有了靠背,龙脉也被破坏了,对坟墓很不好的。不过阴宅风水是很讲究的,没有能够到达实地去考察过,也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价。公路如果是小公路,没有太多车辆经过的话,还影响不是太大,如果是1级2级那种大公路的话,又有很多车辆经常经过,那就不好了。总之阴宅风水讲究的是方位和山向,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奥,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不过,阴宅的迁移也是非常讲究的,一般不提倡搬动阴宅。

请问要怎样看坟墓风水啊有人比较了解的嘛

4,急急急

一、父亲黄方国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 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往往可以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于塑造人物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议论抒情,挖掘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更加隽永的思想,更加浓烈的感情和更加深远的意境。) 优秀记叙文要在记叙中作理性升华,通过议论抒情,挖掘丰富的思想内涵。从生活中获取启示,从素材中形成观点,从现象中发现本质,这样经过反复锤炼,写成的记叙文,便能达到主题鲜明意深义远的境界。

5,怎么看坟地风水

?所谓天地辽阔,到处有山有水,到底应在何处立坟安葬呢?阴宅风水主要讲究择地安葬之道。龙真,穴的,砂环,水抱。 风水学四个准则是推定土地生气凝聚之处的标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下山水虽然处处不同,但只要凭着这四个准则来追,是可以找到生气凝聚的山脉。 风水术还认为,气决定人的祸福。有土就有气,人生得于气,人死归于气。郭璞《古本葬经》论述得很详细: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陇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这一段话,可谓风水的总纲,而这个总纲的核心是气。由手段话,我们可知风水师对气的总看法:生气是一元运化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地无此则形无以载。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葬者若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能得福。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本与枝相应,得吉则神灵安、子孙盛,这叫作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坟地风水看砂 砂,是指穴地附近的山,穴地的前面及左右两旁有山环抱,可凝聚在该处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经曰:气,乘风则散。故此穴地必须藏风不受大风吹刮。而砂环正是藏风的首要条件。 砂形以尖、圆、方、正为吉,以歪、斜、破、碎为凶。星体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位居生旺之垣为吉,居克泄之地为凶。 文砂大致有状元砂、五角金星、五凤楼台、状元笔、狮象把门、二童攻书、状元马、状元帽等;翰林砂(金签玉检),大学士砂(玉椅香炉),一般文士砂(笔架、砚台、文笔联珠、展诰、印浮水面、莲花、梅花、木星、席帽、文阵等。 武砂大致有:旗鼓、令箭、令牌、刀枪、剑戟、列阵、列兵等。 富砂大致有:仓、库、柜等。 贵砂则种类更多:文秀贵砂、武秀贵砂、北辰、御屏驸马、金箱玉印、金猴捧印、白虎挂印、元猪拱印、赤蛇绕印、禽星生水口、捍门、石人立水口、文星捍门、华表捍门、龟蛇镇居水口等。 坟地风水看水 水,是指穴地附近的溪涧,河流甚至海洋,穴地前面若曲水流过,或是有水聚之处,可使地凝聚的生气不会外散,经曰:气,乘风则散,界为则止。意思是说生气遇水即结集不产,故此穴前有水环抱是聚气首要条件。 风水学重视砂环水抱,因为水抱可使穴地的生气凝聚结集,而砂环则可使穴地凝聚的生气不至被风吹散,两者将为吉穴的条件,故此《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水贵:九曲水、之玄水、交牙水、大江朝局、江河湖海停聚储蓄、水缠水抱、水缠玄武、无极水、太极水、纽扣水、文曲水、金城水、等等。水口关拦:交锁三重、五重、华表、捍门水口、日月镇水口都是大地,至于锦洲、将军、人形、禽兽、龟蛇狮象镇水口也为贵证 坟地风水看穴 找到生气凝聚的落脉之处后,仍要用罗经来决定墓穴的正确所在的,这就是点穴的功夫,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点穴不可不慎,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废。能在广阔的山野中得真穴,这犹如射箭能一矢中的一样难能可贵。所以穴的可说是画龙点晴,整个过程的成败得失全系于此 凡遇石山宜寻土穴,那里的土色如显红黄色,就表示那里的气脉冲和。在石山上若找不到土穴就不要扦,如所见穴土的颜色为红黄色,这就表示穴中的气脉冲和。 在土山上却宜寻找石穴,如石色为紫白色,表示其质地温润。 如果在石山上只有石穴,则必须穴石柔脆可锄才为吉。所谓柔脆也意味着穴石的质地温润。 如果在土山上只找到土穴,则必须土质精强才是好的。这时土质不宜太润净。 如找到土穴,则要求土质纹理紧密,似土而非土,即上文所说土穴精强的意思。 如找到石穴,则要求石质颜色鲜明,似石而非石,即上文所说的石穴柔脆的意思。 在土山上找石穴,即是柔里钻坚的意思。在石山上找土穴,即是韧中点脆的意思。 在支龙上如果有很多石头,剖开来看必须要有异纹。所谓支龙即是土山上的石穴,以石质显示异纹为贵。 在垄穴里的穴口,锄下去要不起烟尘。所谓垄穴,指的是石山上的土穴。那里的土质必须细嫩可锄,如间杂有顽粗的石块,以至锄下去飞烟迸火的,则主凶,所谓平尖,即是葬口。 墓穴的土质顽硬的,则不能收蓄生气,土质松散的,则真阳不居。墓穴内的泥土以冲和为贵,既不要顽硬,又不要松散。所谓真阳,也就是生气。 在龙舌尖的部位开穴可以稍下,但不要伤着龙唇。伤着龙唇部位,则墓穴太卑下反而失穴。 在龙齿部位可以扦穴,但不要太近骨,扦穴近骨则位置太高,反会伤龙。 坟地有逼近的矮山为案主吉,如案山太高,以至压为障眼,则主凶。墓穴有近案,即是吉穴。但如案山太高太压,以至压为障眼,则反为害。

6,月老这个人是谁

年轻的情侣来鸳鸯湖,都喜欢上月老祠来拜一拜,有人说在这里许愿非常灵应,有情人拜后都能白头到老。据说,这里曾有一座古庙,有一对年轻夫妇到此隐居并白头偕老。他们终老后就葬在庙前。不久,坟前长出两棵形影不离的松树。于是,人们便在古庙的庙基上建起了这座“月老祠”。祠中有两副好对联,一副是:“任是天缘几生修就,还凭月老一线牵成”。一副是:“鸳鸯湖畔妙点鸳鸯谱,鸾凤衾中好结鸾凤俦”。 月老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韦固,一天他外出郊游,来到次宋,当晚在城南的一家旅店住下。晚上,韦固乘月散步来到后花园,见一位老人背着锦囊正在月下看书,忙上前施礼,问看什么书?老人笑道:《婚牍》也。韦固想:《婚牍》定是记载人间姻缘的书,又见那锦囊胀鼓且发红光,便叩问其中装了什么?老人微笑道:“红绳子也”。韦固又问:红绳子何用?老人从囊中掏出一支红绳,当空一晃,只见一道红光在韦固的脚下绕了一圈,然后朝北而去。老人告诉韦固,此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异域,此绳一系之亦必好和,终不可违也。韦固见自己的婚事已定,赶紧问自己婚配何人。老人答曰:“店北卖菜老妪之女也”。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天,韦固起早梳洗打扮一番,赶紧找到店北卖菜老妪,特意询问他的女儿。见到的却是一个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相貌丑陋的三岁女孩。不禁火起,竟拔剑刺去女孩惊呼,老妪高叫,韦固弃剑而逃。 十几年过去了,韦固已成为一名武将,娶相洲刺史王泰之女香娘为妻。洞房之夜韦固揭开香娘的红头盖,见妻子貌美非凡,只见眉心贴着一朵红纸剪的小花,问其缘故。听香娘叙说,方知香娘就是当年卖菜老妪之女。夫妻如梦初醒,从此恩爱有加,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至终。以后,民间就把“月下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唐朝时候,有一为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问:“老伯伯,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韦固听了,自然不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再问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的妻子。”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拿他开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再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韦固已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为什么她的眉心有疤痕呢?”相州刺史听了,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抱着她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道:“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变,且问得蹊跷,便反问道:“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韦固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合盘托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月下老人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遍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撮合的,所以,人们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文据《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03),下文同。)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婚恋命定观艺术化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其实,在李复言《续玄怪录.订婚店》之前,唐人小说中还有类似的形象,戴孚《广异记.阎庚》云: 仁亶见其视瞻非凡,谓庚自外持壶酒至,仁亶以酒先属客,客不敢受,固属之,因与合欢。酒酣欢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礼,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绊男女脚。”仁亶开视其衣装,见袋中细绳,方信焉。 这里自言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样是通过以袋中之绳“绊男女脚”的方式,确定世间男女姻缘。可见,在唐代,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观念。世间男女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绳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不过月老于月下结绳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诗意,因而流传更广,遂成为故实,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 ( yuè xià lǎo rén ) 【解 释】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韦固路过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子。指媒人。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媒人 【示 例】 老舍《老张的哲学》:“他们信教的不供神,和不供子孙娘娘,~一样。” 【近义词】 媒妁之言、天配良缘 【典 故】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婚恋命定观艺术化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其实,在李复言《续玄怪录.订婚店》之前,唐人小说中还有类似的形象,戴孚《广异记.阎庚》云: 仁亶见其视瞻非凡,谓庚自外持壶酒至,仁亶以酒先属客,客不敢受,固属之,因与合欢。酒酣欢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礼,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绊男女脚。”仁亶开视其衣装,见袋中细绳,方信焉。 这里自言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样是通过以袋中之绳“绊男女脚”的方式,确定世间男女姻缘。可见,在唐代,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观念。世间男女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绳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不过月老于月下结绳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诗意,因而流传更广,遂成为故实,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7,我的童年赏析

我的童年 冰心 选自《冰心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我生下来7个月,也就是1901年的5月,就离开我的故乡福州,到了上海。 那时我的父亲是“海圻〔圻(qí)〕边界。”巡洋舰的副舰长,舰长是萨镇冰先生。巡洋舰“海”字号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筹”“海琛”“海容”,这几艘军舰我都跟着父亲上去过。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 上海是个大港口,巡洋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这里停泊几天,因此我们这一家便搬到上海来,住在上海的昌寿里。这昌寿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区,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亲所讲的关于我很小时候的故事,例如我写在《寄小读者?通讯(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寿里为背景的。我关于上海的记忆,只有两张相片作为根据,一张是父亲自己照的: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我就站在她的身旁,头上是一顶青绒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亲很喜欢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药箱那么大!他还有许多冲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还保存有一个玻璃的漏斗,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张相片是在照相馆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坐在茶几的两边,茶几上摆着花盆、盖碗茶杯和水烟筒,祖父穿着夏天的衣衫,手里拿着扇子;老姨太穿着沿着阔边的上衣,下面是青纱裙子。我自己坐在他们中间茶几前面的一张小椅子上,头上梳着两个丫角,身上穿的是浅色衣裤,两手按在膝头,手腕和脚踝①〔踝〕读huái。上都戴有银镯子,看样子不过有两三岁,至少是会走了吧。 在上海那两三年中,父亲隔几个月就可以回来一次。母亲谈到夏天夜里,父亲有时和她坐马车到黄浦滩上去兜风,她认为那是她在福州时所想望不到的。但是父亲回到家来,很少在白天出去探亲访友,因为舰长萨镇冰先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水手来叫他。萨镇冰先生是父亲在海军中最敬仰的上级,总是亲昵地称他为“萨统”(“统”就是“统领”的意思,我想这也和现在人称的“朱总”“彭总”“贺总”差不多)。我对萨统的印象也极深。记得有一次,我拉着一个来召唤我父亲的水手,不让他走,他笑说:“不行,不走要打屁股的!”我问:“谁叫打?用什么打?”他说:“军官叫打就打,用绳子打,打起来就是一打①〔一打(dá)〕量词,12个为一打。,一打就是十二下。”我说:“绳子打不疼吧?”他用手指比划着说:“吓!你试试看,我们船上用的绳索粗着呢,浸透了水,打起来比棒子还疼呢!”我着急地问:“我父亲若不回去,萨统会打他吧?”他摇头笑说:“不会的,当官的顶多也就记一个过。萨统很少打人,你父亲也不打人,打起来也只打半打,还叫用干索子。”我问:“那就不疼了吧?”他说:“那就好多了……”这时父亲已换好军装出来,他就笑着跟在后面走了。 1903~1904年之间,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去创办海军军官学校。我们搬到烟台,先住在市内的海军采办所,所长叶茂蕃先生让出一间北屋给我们住。南屋是一排三间的客厅,就成了父亲会客和办公的地方。我记得这客厅里有一副长联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泛指一切古书。 我提到这一副对联,因为这是我开始识字的一篇课文!父亲那时正忙于拟定筹建海军学校的方案,而我却时刻缠在他的身边,说这问那,他就停下笔指着那副墙上的对联说:“你也学着认认字好不好?你看那对子上的山、竹、三、五、八、九这几个字不都很容易认的吗?”于是我就也拿起一枝笔,坐在父亲的身旁一边学认一边学写,就这样,我把对联上的22个字都会念会写了,虽然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哪几本古书。 不久,我们又搬到烟台东山北坡上的一所海军医院去寄居。这时来帮我父亲做文书工作的,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也把家从福州搬来了,我们两家就住在这所医院的三间正房里。 这所医院是在陡坡上坐南朝北盖的,正房比较阴冷,但是从廊上东望就看见了大海!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尤其是三年前的十几年里,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1924年我在美国养病的时候,曾写信到国内请人写一副“集龚①〔集龚〕截取龚自珍的诗句或文句拼集成一副对联。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现在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的对联,是: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谢天谢地,因为这副很短小的对联,当时是卷起压在一只大书箱的箱底的,“四人帮”横行,我家被抄的时候,它竟没有和我其他珍藏的字画一起被抄走! 现在再回来说这所海军医院。它的东厢房是病房,西厢房是诊室,有一位姓李的老大夫,病人不多。门房里还住着一位修理枪支的师傅,大概是退伍军人吧!我常常去蹲在他的炭炉旁边,和他攀谈。西厢房的后面有个大院子,有许多花果树,还种着满地的花,还养着好几箱的蜜蜂,花放时热闹得很。我就因为常去摘花,被蜜蜂螫①〔螫(shì)〕书面语,同“蜇”。了好几次,每次都是那位老大夫给我上的药,他还告诫我:花是蜜蜂的粮食,好孩子是不抢别人的粮食的。 这时,认字读书已成了我的日课,母亲和舅舅都是我的老师,母亲教我认“字片”,舅舅教我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从“天地日月”学起。有了海和山作我的活动场地,我对于认字,就没有了兴趣,我在1932年写的《冰心全集》自序中,曾有过这一段,就是以海军医院为背景的: ……有一次母亲关我在屋里,叫我认字,我却挣扎着要出去。父亲便在外面,用马鞭子重重地敲着堂屋的桌子,吓唬我,可是从未打到我的头上的马鞭子,也从未把我爱跑的癖气吓唬回去…… 不久,我们又翻过山坡,搬到东山东边的海军练营旁边新盖好的房子里。这座房子盖在山坡挖出来的一块平地上,是个四合院,住着筹备海军学校的职员们。这座练营里已住进了一批新招来的海军学生,但也住有一营的练勇(大概那时父亲也兼任练营的营长)。我常常跑到营门口去和站岗的练勇谈话。他们不像兵舰上的水兵那样穿白色军装。他们的军装是蓝布包头,身上穿的也是蓝色衣裤,胸前有白线绣的“海军练勇”字样。当我跟着父亲走到营门口,他们举枪立正之后,父亲进去了就挥手叫我回来。我等父亲走远了,却拉那位练勇蹲了下来,一面摸他的枪,一面问:“你也打过海战吧?”他摇头说:“没有。”我说:“我父亲就打过,可是他打输了!”他站了起来,扛起枪,用手拍着枪托子,说:“我知道,你父亲打仗的时候,我还没当兵呢。你等着,总有一天你的父亲还会带我们去打仗,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你信不信?”这几句带着很浓厚山东口音的誓言,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着! 回想起来,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八年之中,离海最近的一段。这房子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炮台下面的地下室里还有几个鱼雷,说是“海天”舰沉后捞上来的。这里还驻有一支穿白衣军装的军乐队,我常常跟父亲去听他们演习,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炮台的西边有一个小码头。父亲的舰长朋友们来接送他的小汽艇,就是停泊在这码头边上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这营房、旗台、炮台、码头,和周围的海边山上,是我童年初期活动的舞台。 一九七九年七月四日清晨 * * * * * * 冰心的童年是在大海边度过的,海浪、军舰、军营生活伴随着她成长,陶冶了她的性情。作者在文章中说:“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她一生一世都不能离开大海。大海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为什么会对她影响那么大?仔细阅读本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我的童年 冰心 选自《冰心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我生下来7个月,也就是1901年的5月,就离开我的故乡福州,到了上海。 那时我的父亲是“海圻〔圻(qí)〕边界。”巡洋舰的副舰长,舰长是萨镇冰先生。巡洋舰“海”字号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筹”“海琛”“海容”,这几艘军舰我都跟着父亲上去过。听说还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为舰长驾驶失误,触礁沉没了。 上海是个大港口,巡洋舰无论开到哪里,都要经过这里停泊几天,因此我们这一家便搬到上海来,住在上海的昌寿里。这昌寿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区,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亲所讲的关于我很小时候的故事,例如我写在《寄小读者?通讯(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寿里为背景的。我关于上海的记忆,只有两张相片作为根据,一张是父亲自己照的: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我就站在她的身旁,头上是一顶青绒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亲很喜欢玩些新鲜的东西,例如照相,我记得他的那个照相机,就有现在卫生员背的药箱那么大!他还有许多冲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还保存有一个玻璃的漏斗,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张相片是在照相馆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坐在茶几的两边,茶几上摆着花盆、盖碗茶杯和水烟筒,祖父穿着夏天的衣衫,手里拿着扇子;老姨太穿着沿着阔边的上衣,下面是青纱裙子。我自己坐在他们中间茶几前面的一张小椅子上,头上梳着两个丫角,身上穿的是浅色衣裤,两手按在膝头,手腕和脚踝①〔踝〕读huái。上都戴有银镯子,看样子不过有两三岁,至少是会走了吧。 在上海那两三年中,父亲隔几个月就可以回来一次。母亲谈到夏天夜里,父亲有时和她坐马车到黄浦滩上去兜风,她认为那是她在福州时所想望不到的。但是父亲回到家来,很少在白天出去探亲访友,因为舰长萨镇冰先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派水手来叫他。萨镇冰先生是父亲在海军中最敬仰的上级,总是亲昵地称他为“萨统”(“统”就是“统领”的意思,我想这也和现在人称的“朱总”“彭总”“贺总”差不多)。我对萨统的印象也极深。记得有一次,我拉着一个来召唤我父亲的水手,不让他走,他笑说:“不行,不走要打屁股的!”我问:“谁叫打?用什么打?”他说:“军官叫打就打,用绳子打,打起来就是一打①〔一打(dá)〕量词,12个为一打。,一打就是十二下。”我说:“绳子打不疼吧?”他用手指比划着说:“吓!你试试看,我们船上用的绳索粗着呢,浸透了水,打起来比棒子还疼呢!”我着急地问:“我父亲若不回去,萨统会打他吧?”他摇头笑说:“不会的,当官的顶多也就记一个过。萨统很少打人,你父亲也不打人,打起来也只打半打,还叫用干索子。”我问:“那就不疼了吧?”他说:“那就好多了……”这时父亲已换好军装出来,他就笑着跟在后面走了。 1903~1904年之间,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去创办海军军官学校。我们搬到烟台,先住在市内的海军采办所,所长叶茂蕃先生让出一间北屋给我们住。南屋是一排三间的客厅,就成了父亲会客和办公的地方。我记得这客厅里有一副长联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泛指一切古书。 我提到这一副对联,因为这是我开始识字的一篇课文!父亲那时正忙于拟定筹建海军学校的方案,而我却时刻缠在他的身边,说这问那,他就停下笔指着那副墙上的对联说:“你也学着认认字好不好?你看那对子上的山、竹、三、五、八、九这几个字不都很容易认的吗?”于是我就也拿起一枝笔,坐在父亲的身旁一边学认一边学写,就这样,我把对联上的22个字都会念会写了,虽然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究竟是哪几本古书。 不久,我们又搬到烟台东山北坡上的一所海军医院去寄居。这时来帮我父亲做文书工作的,我的舅舅杨子敬先生,也把家从福州搬来了,我们两家就住在这所医院的三间正房里。 这所医院是在陡坡上坐南朝北盖的,正房比较阴冷,但是从廊上东望就看见了大海!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尤其是三年前的十几年里,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1924年我在美国养病的时候,曾写信到国内请人写一副“集龚①〔集龚〕截取龚自珍的诗句或文句拼集成一副对联。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现在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的对联,是: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谢天谢地,因为这副很短小的对联,当时是卷起压在一只大书箱的箱底的,“四人帮”横行,我家被抄的时候,它竟没有和我其他珍藏的字画一起被抄走! 现在再回来说这所海军医院。它的东厢房是病房,西厢房是诊室,有一位姓李的老大夫,病人不多。门房里还住着一位修理枪支的师傅,大概是退伍军人吧!我常常去蹲在他的炭炉旁边,和他攀谈。西厢房的后面有个大院子,有许多花果树,还种着满地的花,还养着好几箱的蜜蜂,花放时热闹得很。我就因为常去摘花,被蜜蜂螫①〔螫(shì)〕书面语,同“蜇”。了好几次,每次都是那位老大夫给我上的药,他还告诫我:花是蜜蜂的粮食,好孩子是不抢别人的粮食的。 这时,认字读书已成了我的日课,母亲和舅舅都是我的老师,母亲教我认“字片”,舅舅教我的课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从“天地日月”学起。有了海和山作我的活动场地,我对于认字,就没有了兴趣,我在1932年写的《冰心全集》自序中,曾有过这一段,就是以海军医院为背景的: ……有一次母亲关我在屋里,叫我认字,我却挣扎着要出去。父亲便在外面,用马鞭子重重地敲着堂屋的桌子,吓唬我,可是从未打到我的头上的马鞭子,也从未把我爱跑的癖气吓唬回去…… 不久,我们又翻过山坡,搬到东山东边的海军练营旁边新盖好的房子里。这座房子盖在山坡挖出来的一块平地上,是个四合院,住着筹备海军学校的职员们。这座练营里已住进了一批新招来的海军学生,但也住有一营的练勇(大概那时父亲也兼任练营的营长)。我常常跑到营门口去和站岗的练勇谈话。他们不像兵舰上的水兵那样穿白色军装。他们的军装是蓝布包头,身上穿的也是蓝色衣裤,胸前有白线绣的“海军练勇”字样。当我跟着父亲走到营门口,他们举枪立正之后,父亲进去了就挥手叫我回来。我等父亲走远了,却拉那位练勇蹲了下来,一面摸他的枪,一面问:“你也打过海战吧?”他摇头说:“没有。”我说:“我父亲就打过,可是他打输了!”他站了起来,扛起枪,用手拍着枪托子,说:“我知道,你父亲打仗的时候,我还没当兵呢。你等着,总有一天你的父亲还会带我们去打仗,我们一定要打个胜仗,你信不信?”这几句带着很浓厚山东口音的誓言,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着! 回想起来,住在海军练营旁边的时候,是我在烟台八年之中,离海最近的一段。这房子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旗台,是和海上军舰通旗语的地方。旗台的西边有一条山坡路通到海边的炮台,炮台上装有三门大炮,炮台下面的地下室里还有几个鱼雷,说是“海天”舰沉后捞上来的。这里还驻有一支穿白衣军装的军乐队,我常常跟父亲去听他们演习,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炮台的西边有一个小码头。父亲的舰长朋友们来接送他的小汽艇,就是停泊在这码头边上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渐渐地进入了角色!这营房、旗台、炮台、码头,和周围的海边山上,是我童年初期活动的舞台。 一九七九年七月四日清晨 * * * * * * 冰心的童年是在大海边度过的,海浪、军舰、军营生活伴随着她成长,陶冶了她的性情。作者在文章中说:“从这一天起,大海就在我的思想感情上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常常心里想着它,嘴里谈着它,笔下写着它。”她一生一世都不能离开大海。大海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为什么会对她影响那么大?仔细阅读本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精彩片段】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世上递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着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笑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品读赏析】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 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 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文章TAG:坟门口歪为什么门口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