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师道也有自己辈分字,天师道又称正一派,辈分如下: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元)韫,高宏(弘)鼎大罗, 三山扬妙法(愈兴振),四(福)海涌洪波。三山滴血字派,源于天师道(正一派)给弟子取名的依据: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 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 三山裕兴振,福海启洪波, 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这是正规的天师道弟子取名辈分依据。显然一些魏晋时期名人名字中的“之”字不是辈分字(琅琊王氏五代人姓名中带有“之”字),也不是道家弟子的辈分字。这是那些信奉天师道的人,又不是弟子,则就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名字之中带有“之”、“道”等字,以和正规弟子区分,也表明信仰的程度足够深。(张道陵像,创立天师道,第一任天师)从民间到帝王——天师道崛起之路。
西汉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在东汉时期来到巴蜀之地,开始创立了“天师道”,又称正一派、正一盟威道、五斗米教。五斗米教的来源主要是要进入天师道成为弟子,必须缴纳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张道陵在四川传播道教思想,将原来四川各地巫教扫荡一空,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东汉时期天师道的三代祖师分别是张道陵、张衡、张鲁,历史上赫赫有名,张鲁是天师道第三任天师,依靠众多的天师道弟子拥护割据一方,成为东汉末年的一方的小霸主。
曹操打败张鲁天师道(五斗米教)的割据政权之后,他将张鲁及其主要的教众迁徙到洛阳、长安、邺城这三个地方,都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城市。天师道也因此得以从巴蜀之地开始向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传播。第三代天师张鲁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到江西鹰潭龙虎山弘扬道教,这是天师道开辟江南传教的圣地。张盛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天师,在魏国初年就跑到吴地龙虎山传教,可以说预知魏、西晋的短暂昌盛,少数民族侵袭,北方大乱等历史混乱局面。
天师道由于曹操的迁徙行动,使得天师道在民间广泛传播,到东晋时期已经传播到司马皇室,很多世家大族一族都信奉天师道,著名的家族有: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这些家族绝大多数人信奉天师道,名字之中带有“之”字司空见惯,因此上文中所说琅琊王氏众多带“之”的名字并非王氏一家,其他上述东晋世家大族中的很多男性名字中也带有“之”字。
门阀士族的大家族这么多人信奉天师道,说明天师道在第三代天师张鲁之后,第四、第五、第六代天师时期,已经传播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层建筑之中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天师道推崇有加,他对建立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十分信任,亲自为寇谦之创立天师道道场。第六代天师张椒则和王献之等名人是好友。天师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王朝几乎通吃,都对它非常推崇。
(天师道第六代天师张椒像,和王献之等名人是好友)因此,一些世家大族都信奉天师道,名字中带有“之”子自然见怪不怪了。为何“之”字在名字之中不避讳?西晋、东晋时期对名字避讳非常看重,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讳;长辈之中有的名字的字,子孙辈也要避讳。不过天师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它也享有特权,其中“之”、“道”等字是不用避讳的,是信奉天师道暗示,所有人皆可用,不用避讳。
文章TAG:面膜 种草 明星 名字 面膜名字都带什么字 12款明星面膜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