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败儿和母慈子孝,说法矛盾吗?

慈母多败儿和母慈子孝,说法矛盾吗

当然不矛盾,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中,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任何事情都把握一个度,过分的惯养和宠爱只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孩子慢慢成长同时也是给父母一个学习的时间,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也是不同的,从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父母就要开始慢慢引导,正确鼓励,开始慢慢放手,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观念,从小开始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如果你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了,他即使有了学习认知能力,也是无处可使。

父母的宠爱可以从别的方面来表现,例如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让他在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孩子会更有自信,适当的鼓励孩子去做自己不敢的事情,多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多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爱孩子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孩子,方法也是有所不同,对于自己的孩子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都不会太差的。

大家如何理解“慈母多败儿”这句话?

我不认同这句话,作为一个母亲慈爱是对的。看看那些对孩子生下来不闻不问的女人,有的是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女人,你看看她们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吗?它这句话里的慈母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母,而是对孩子百般宠溺没有原则的心软让步,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好吃懒做、专横跋扈的性格,只能说这类母亲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她的疼爱只是一种动物本能,并不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其说慈母多败儿倒不如说愚母多败儿。

农村老话“慈母多败儿”,到底有没有道理?

我乐于回答这个提问。慈母、母慈是两种慨念。慈母只知道爱,而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儿子。无论儿子好要求、或者坏的要求,只知一味的满足,迁就。儿子与人打架,无论对错都站在儿子立场,百般地苛护自己的儿子;儿子从小,就小偷小摸,认为儿子能干。使儿子从小就养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长大成人以后,无恶不为,胆大妄为。

其结果,小则进牢子,大则丢掉性命。这就是慈母败儿的道理!母慈包含着不但知道爱儿子、还懂得怎样去教育儿子做人处世的道理。古往今来,母慈教子成为一代大儒就是孟子的母亲。三字经理讲:昔孟母,择邻取,子不学,断机杼……俗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开始孟子家住在专门搞丧葬的附近,孟子就跟着那些搞丧葬的人成天打转转;之后孟母把家搬到市场旁边去住,孟子又跟着那些生意人去学做生意,孟母见此,最后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去住,孟子成天听到的是读书声,见到的是读书人,便去读书;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便剪断织布上的线来教育儿子,迫使孟子专心读书,便了一代大儒,……孟母便成了古往今来,教子育儿的典范。

既有“父慈子孝”,何来“慈母多败儿”?这不矛盾吗?

古今中外“父慈子孝”和“慈母多败儿”的家教典型案例众多,如我国东汉董黯孝母成就了慈溪美传,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教子无方悔恨当初。家庭教育又一次被提及,父母究竟该何为?就题主话题谈谈“慈爱”。父慈子孝的意思是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此中之慈,是说父母用正确的身教教育子女知书达礼,学会做人,知恩图报。

母慈多败儿的意思是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孩子多半会成为败家之子。严慈和慈悲之间应该有一个界限,就如乐极生悲,酒莫过量一样,达到一定程度则会向相反面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且会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父母之慈爱应该注意爱的方式和爱的程度。

严也是一种爱就是所谓的严慈;失去边界就会由慈爱发展到悲剧,自然就是慈悲。爱要有原则,要有分寸。不讲原则,不要分寸的过分溺爱便会有爱生恨。“2019年2月18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上,一名14岁少年刘洋(化名)站在被告席上,陈诉着自己杀父伤母的经过。”父母的溺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子不教,父之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多败儿  慈母  自古  为什么自古慈母多败儿  谁说慈母多败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