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也会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动。关于九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为: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出现了个瘟魔,只要它出来,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百姓受尽了瘟魔恨透了。当时汝南有个年轻人名叫恒景,这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遍访仙师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深山古洞里找到了仙人,仙人费长房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临走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他的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正是九月九日早晨,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天上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接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气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向前迈步。

只见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直奔山下,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就把温魔刺死了,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就这样地流传下来了。《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为读者参考: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毛主席《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节 ,古代是什么节日呢?

重阳节 ,古代是什么节日呢

【重阳节在古代被人称之为“登高节”、“踏秋节”、“老人节”、“菊花节”、“茱萸节”、“女儿节”、“重九节”】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笔者首先祝天下的老人们健康长寿 吉祥幸福!中国古代的时候,民间有着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也叫着“登高节”,另外好友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重阳节又被称之老人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敬老日”。

重阳节最早在战国时期就业已形成了,到了唐朝,这才把重阳正式定为民间传统节日,以后被历朝历代传承至今。为什么把重阳节被定为每年的九月初九?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之“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的含义,故常在此日进行祭袓与推行崇孝敬老之活动。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还多着呢,笔者就不一、一的叙述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那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那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个来历,出处。像端午节普遍认为是纪念屈原的,而中秋节是为记念嫦娥的。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重阳节据说来自一个传说。在梁朝吴匀的《续齐谐记》里就有写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也就是说,当年一个收桓景的人山里修真,有天他的师父有天对他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会灾,你快快回去。为师教你一个避祸方法。就是让你家里人带着茱萸,跑到山顶,饮菊花酒就可以了。那桓景按师父所言,那天带着一家老少跑到山上去了。

到了晚上回来发现,家里的鸡牛羊全部都病死了。那从此这个在九月九日那天带着带茱萸登山就成了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当然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说法是,在《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而”九“又为”极阳“那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为”重阳“那阳又表示钢,”二钢“相遇自是不吉,因此这天又被称为”厄日“所以要登高和插茱萸来档灾。

嗯,听上去这个说法更有说服力一些。当然现在重阳节慢慢的演变成敬老,尊老。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有长寿之间。故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了。那重阳节人们一般有什么活动呢?那从王维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重阳节是家庭团聚之日,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一起爬山登高望远,一起喝酒做乐。而现代除了沿习了登高望远这个习俗,很多地方还展开了关爱老人的专题活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重阳节  漫谈  习俗  重阳节是什么节  漫谈重阳节的习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