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三伏贴”就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手段,但能不能贴要根据个人情况来看。“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取每年的夏季三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正因为如此,其实三伏贴还适用于没有冬病的一类特殊人群,就是体湿的人群,有两大人数适合三伏贴,世人多重视其一,就是冬病夏治,而忽视其二,就是三伏排湿,下面慢慢解释。
1、又到三伏,三伏贴该不该帖?
过了夏至,三伏天越来越近,热到让人不想动的天气在中医看来却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冬病”指的是容易在冬天发作或者症状加重的疾病,比如过敏、慢性咳嗽等等。“帖三伏贴”就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手段,但能不能贴要根据个人情况来看,比如患有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容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可以贴;有鼻炎、鼻窦炎的可以贴;经常感冒、慢性咳嗽的人可以贴。
2、三伏贴是什么东西?适合什么人用?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取每年的夏季三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有两大人数适合三伏贴,世人多重视其一,就是冬病夏治,而忽视其二,就是三伏排湿,下面慢慢解释。一般说来,三伏贴适合体虚、阳虚的患者,此类患者每到冬天天气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往往突然发作或加重如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中医称之为“冬病”:即冬季好发的虚、寒、里、阴病症,具体多为肾、肺、肠胃、鼻、关节等病症,
具体表现多为:咳喘、关节疼痛、怕冷、慢性腹泻、易感冒、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鼻炎等机体阳气虚衰,病症深里、寒邪侵袭、机体免疫抵抗力低下、病症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症。而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利用药物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利气、祛散伏痰的功效,
“三伏贴”一般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细辛、干姜,川芎等药物,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膏药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以达到通络温阳散寒的目的。换句话说,三伏贴就是借助了天时阳气旺盛的时节,而推动身体本不足的阳气,祛除身体寒邪,补充正气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其实三伏贴还适用于没有冬病的一类特殊人群,就是体湿的人群。
现代人运动量少,吃得又好,代谢较慢,造成身体内很多代谢产物排不出去,初期时就是湿,后期可以逐渐发展成为痰、瘀等更严重问题,而湿为阴邪,其性粘而趋下,容易流滞于腹部、下肢、关节等处,影响经脉通畅,功能活动和脏腑协调。而夏至之后,阳气盛极入衰,阴气渐生(自然界由阳盛,开始逐渐向阴盛转化,所谓一阴生的时节),此时如果人体素有阴邪,就会造成上热下凉,上火下水,湿热互蒸,闷于天地(中焦脾胃),不仅影响食欲,而在入伏之后表现出头晕、恶心、倦怠、腹胀、水肿、关节酸痛等诸多症状,
3、今年的“三伏”有多少天?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三伏天,这个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一般是小暑到处暑之间,大约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这个时间并不固定,怎么计算呢,这个非常的复杂,跟传统文化里面的支干算法,也就是十大天支干跟12地相组成的60组不同的日期来进行的。三伏天也叫做邪伏,头伏为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末伏一般都是十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头伏呢,是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天的末伏,这个时间一般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中旬之间,持续大约在三十天到四十天之间,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属于闷热潮湿,让人特别难受,甚至容易出现一些高温导致的意外,所以避暑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注重的,今年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头伏为十天到7月20日,中伏为20天,从21日到8月9日,末伏是8月10日到19日结束。入伏需要注意什么,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避暑,这个是重中之重,怎么避暑呢,比如说游泳,比如说多喝白开水,比如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比如说多喝茶,还有就是注意饮食补充营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温最好用水跟风扇,尽量少开空调降温解暑。
文章TAG:三伏 三伏贴多少天